AI导读:

中国外汇占款数据近年来规模逐年下降、波动显著收窄,反映人民币汇市中市场力量愈发突出。未来,宏观政策和市场预期引导将成为外汇市场逆周期调节的主要方式,市场力量将发挥更充分作用。

中国外汇占款数据近年来呈现出规模逐年下降、波动幅度显著收窄的趋势,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人民币汇市中市场力量的日益增强,也见证了中国外汇市场结构的深刻蜕变。

根据央行1月18日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末,央行外汇占款为21.13万亿元人民币。与2014年末的27.07万亿元相比,中国外汇占款已连续六年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的月均变动已从逾1500亿元降至不足100亿元,外汇占款的波动幅度大幅缩窄。

业内专家指出,这一趋势可归因于“藏汇于民”的策略。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水平和弹性的提高,央行正逐步退出外汇市场的常态化干预,让市场力量在汇率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未来,宏观政策和市场预期引导将成为外汇市场逆周期调节的主要方式。

外汇占款是指央行因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其变动受多重因素影响,但长期来看,外汇占款的下降意味着央行正在减少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旨在将外汇储备更多地留给民间使用。这一趋势与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进程相契合,也体现了央行对人民币未来自由流通和国际化的信心。

202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上涨6.9%,创下了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的最高年度涨幅。在此背景下,外汇占款的明显减少反映出央行即使在人民币升值较明显的情况下,也坚持汇率市场化方向,未动用外汇占款来减缓人民币升值势头。

此外,外汇占款月度波动的收窄也进一步印证了央行更倾向于利用市场供求调节能力来进行逆周期调节。2020年12月,外汇占款单月降幅创下25个月以来最大,但专家表示,这一降幅与五年前动辄千亿元的规模相比,只能算“小波动”,并不具备明显的方向意义。

展望未来,多名专家一致认为,宏观政策与预期引导将成为外汇市场上逆周期调节的主要方式。其中,市场力量将发挥更为充分的作用。央行将继续坚持让市场供求决定汇率水平,不进行外汇市场常态化干预,而是通过政策前瞻指引与预期引导方式,依赖市场供求调节能力进行逆周期调节。

例如,近年来央行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外汇市场的均衡发展,包括下调远期售汇外汇风险准备金率、金融机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这些举措旨在让政策回归中性,依托市场力量,促进外汇供求平衡。

(图片及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