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大股东协议转让股权频现,私募基金成受让热门
AI导读:
多家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将股权转让给产业资本、私募基金或自然人,引发市场关注。私募基金因其灵活投资策略成为受让热门,但协议转让也存在一定风险和合规问题。
近日,多家上市公司大股东纷纷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将手中的股权转让给产业资本、私募基金或自然人,这一动态迅速吸引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据证券时报记者的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超过40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协议转让股权的计划或相关进展,充分展示了这一新兴趋势的强大动力。进入下半年,这一趋势尤为明显,公告协议转让股权计划或相关进展的上市公司数量超过了300家,占比高达75%。
多位市场分析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指出,协议转让作为大股东合规减持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愈发受到市场青睐。相较于直接在二级市场上减持,协议转让能显著降低对市场的冲击,且其灵活的方案设计更能满足交易双方的合理需求。然而,协议转让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合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私募基金在上市公司协议转让交易中频繁现身。凭借其灵活的投资策略和追求收益的特点,私募基金成为了许多上市公司大股东心仪的转让对象。在12月份公告协议转让股权相关事项的上市公司中,蒙泰高新、华资实业、爱朋医疗、云中马等多家公司的股东协议转让股权的受让方均为私募机构。
以云中马为例,12月19日,公司公告称,其股东丽水云中马投资管理合伙企业与浙江弘悦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拟将所持公司股份732.07万股(占总股本的5.32%)以1.41亿元的价格协议转让给后者。此次协议转让的每股价格为19.2元,相当于当日收盘价的8.5折。
私募基金在受让上市公司股份的过程中,高折扣是一个显著特点。排排网财富理财师姚旭升表示,与从二级市场上购买股票相比,私募基金从上市公司股东手上受让股权具有多方面优势,能够根据自身投资策略和风险偏好定制交易方案。
协议转让作为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的一种方式,与集中竞价交易、大宗交易等相比,通过签订转让协议减少了对二级市场的冲击。资深经济研究人员熊锦秋指出,协议转让的受让方在受让后6个月内不得减持所受让的股份,因此其对市场的冲击效应较弱。
对于今年以来协议转让案例增多的原因,姚旭升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减持新规严格限制了大股东及董监高的违规减持行为,导致大量小市值公司难以满足大宗交易和竞价减持的要求,从而转向协议转让这一合规渠道进行减持。今年5月,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减持新规正式实施,对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进行了更严格的约束。
在市场低迷时期,协议转让成为股东减持的一种选择,以避免对股价造成更大冲击。同时,上市公司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引入投资者或战略合作伙伴,还可以实现产业协同或优化资产结构。此外,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通过协议转让股份,还可以处理财务问题。
然而,协议转让也存在一定风险。熊锦秋指出,部分私募机构在接盘上市公司股份的过程中存在代持行为,这可能导致股权不清晰,违反股东信息如实披露义务,并可能影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稳定性。他建议,应加强对股份代持的监管,并规定协议转让的慢走规则。
畅力资产董事长宝晓辉表示,减持新规旨在规范大股东减持行为、防范市场风险,但协议转让也可能引发新问题,如利益输送等,这对监管层的监管模式和范围提出了新的要求。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