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证监会近日公布的《2024年度中国证监会部门预算》显示,将加大对上市公司、债券发行人等企业的监管力度,并明确首发企业检查比例将不低于25%。此举旨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阻断“带病闯关”现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近日,证监会公布的《2024年度中国证监会部门预算》详细披露了其对上市公司、债券发行人、新三板挂牌公司及IPO企业的强化监管措施。根据预算,证监会将加大对重点风险领域的监测与检查力度,并明确了首发企业检查比例将不低于25%,相较于2023年和2022年的不低于5%,这一比例有了显著提升。

  早在2021年1月,证监会已出台《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旨在规范首发企业现场检查工作的程序、方式及要求。自该制度实施以来,证监会已对100家首发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查,发现并纠正了信息披露不规范等问题,并对3家涉嫌财务造假的企业立案稽查。今年3月15日,证监会又发布了修订后的《现场检查规定》,进一步强调“申报即担责”的原则,并计划大幅提高现场检查比例和扩大覆盖面。

  监管部门对欺诈发行行为始终持“零容忍”态度,坚决阻断“带病闯关”现象,从源头上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证监会此次大幅提升首发企业检查比例,并结合“不提前告知直接开展检查”的机制,旨在通过严格的现场检查,层层传导监管压力,形成对“带病闯关”的有力震慑。同时,这一举措也旨在提醒有闯关念头的企业自觉退出,倒逼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提高申报和服务质量,从根本上整治IPO企业撤回上市申请的现象。

  对于拟IPO企业而言,应树立“申报即担责”的理念和正确的“上市观”,确保IPO发行申请文件特别是经营财务等方面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和完整。监管部门已明确表示,对于出现欺诈发行等违法违规情形的企业,将进行全链条回溯和问责,绝不允许“一查就撤”的企业“一走了之”。

  此外,保荐机构也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不仅要推动优质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更要将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挡在门外。这要求保荐机构健全内部决策和责任机制,立足专业、勤勉尽责,切实扛起防范财务造假的责任,担起资本市场“看门人”的职责。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严把IPO入口关则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最为关键的一环。随着一系列监管措施的落地实施,IPO生态必将发生积极变化,资本市场增“量”提“质”的态势将进一步显现,从而提升市场的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