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居民储蓄余额再创新高,存款增加引发消费和投资不足担忧。银行降低存款利息疏导资金,但高储蓄率难题仍需解决。扩大消费和投资渠道成为关键。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许多人选择将闲钱存入银行,而非进行消费。根据3月份的货币数据,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达到280.17万亿元(本外币),同比大幅增长12.2%。这一数据引发了广泛关注。

  自去年年底以来,居民存款的增长便持续受到市场关注。分析指出,疫情期间消费受限,导致银行存款增加。尽管今年年初疫情影响已大为减弱,但住户存款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今年前三个月便增加了15.39万亿元。仅3月份,人民币存款便增加了5.71万亿元,同比多增1.22万亿元。在经济持续复苏的背景下,存款的大幅增加引发了关于消费和投资不足的担忧。

  然而,国家层面的投资,尤其是大宗基建项目,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与此同时,银行面对大量涌入的存款,开始不堪重负,纷纷降低存款利息以疏导资金。从去年开始,国有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已陆续调低存款利率。最近,许多中小银行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在连续降准之后,银行资金充裕,无需再高息揽储。

  尽管如此,降低存款利率似乎并未能阻挡居民存款的热情。房地产市场资金需求降低后,许多人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只能将闲钱存入银行。同时,银行面临着贷款利率下降的压力。2022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7%,同比已下降34个基点。部分地区的房贷利率甚至已降到4%以下。这导致银行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我国银行业同质竞争严重,大多数银行依靠存贷差赚取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款利息支付过多,资金成本上升,而优质贷款项目减少,银行的利润就会下降。从已公布的2022年年报来看,许多银行的营收增长不尽如人意。大多数银行维持个位数增长,部分银行甚至出现负增长。净利润的增长更多依赖于拨备释放。

  面对高储蓄率的难题,如何分流这些储蓄资金成为关键。一般来说,经济复苏会推动消费和投资的增长,从而分流储蓄资金。然而,扩大消费并非易事。多年来,房地产占用了过多的家庭可支配资金,导致消费受限。现在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下降,人们开始怀念房地产作为家庭消费支出的重要性。但显然,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因此,我们需要拥抱数字化消费时代,扩大科技含量高、拉动边际效益大的消费。

  同时,投资渠道也需要打通。房地产市场投资属性降低后,家庭资产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渠道。理财产品并不算是真正的投资渠道,其收益与银行存款相差无几。在全面实施注册制后,A股市场需要吸引更多资金进入二级市场,以对接一级市场的筹码。因此,应鼓励更多资金通过正规渠道流向A股市场。既然注册制旨在让更多优质上市资源登陆资本市场,那么投资就应该有相对较高的风险收益。我们也应该欢迎储蓄资金向资本市场“搬家”。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