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银行理财市场与债市呈现积极互动,相互催化持续回暖。数据显示,4月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大增,净买入债券现券创单月新高。理财机构需保持理性,优化投资结构与产品结构,合理设置业绩比较基准。

近期,银行理财市场与债市呈现出积极的互动趋势,两者的回暖与走牛现象持续吸引着市场的目光。

这种互动被形象地称为“相互催化”。具体而言,理财资金的大幅流入推动了债市的上涨,进而带动了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提升。这一变化激发了投资者的申购热情,更多的理财资金随之涌入债市,形成了新一轮的上涨趋势。这一反馈路径与去年底的“赎回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数据层面来看,这一轮“正反馈”效应显著。据国盛证券的测算,今年4月末,银行理财的存续规模较3月末增加了1.34万亿元。这不仅意味着有大量的增量资金在积极购买理财产品,也预示着理财机构需要将这些资金有效地“投出去”。事实上,4月份银行理财资金净买入债券现券高达4059亿元,较3月份大幅增加了2821亿元,创下了自2020年以来的单月净买入新高。

追溯至今年2月份,银行与债市已经步入了这一“正反馈”通道,并在4月份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中证全债(净价)指数在2月至4月期间持续上涨,其中4月份上涨了0.36%。此外,安信证券的测算显示,4月份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平均年化收益率升至5.3%,破净率也大幅回落至4.7%,远低于去年12月份的历史峰值29.2%。

银行理财市场的回暖与债市的走牛不仅为各类理财机构带来了利好,也为投资者创造了更多的收益机会。然而,在这一片繁荣的景象中,机构和投资者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判断。

首先,理财机构应加强对市场的深入研判,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合理控制理财规模。自2022年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以来,随着股市和债市的波动,银行理财市场已经历了两轮“赎回潮”,这对理财机构和投资者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因此,理财机构在市场向好时应保持冷静,避免盲目扩张规模,合理安排理财产品的发行节奏,以应对可能的市场波动。

其次,理财机构应优化投资结构,适当增配能够稳定理财产品净值的资产。在债市向好的情况下,银行理财资金往往会大幅增配债券,尤其是收益率较高的信用债。然而,这种做法在市场下跌时可能会给理财机构和投资者带来损失。因此,理财机构在债市向好时也应适当增加存款、同业存单等流动性好、净值较为稳定的资产配置,以降低市场风险。

此外,理财机构还应优化产品结构,多发行长期、封闭型理财产品。在市场向好的情况下,短期、开放性产品往往表现更佳。但一旦市场变差,这些产品的大幅赎回可能会给理财公司的现金流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因此,理财机构应适当推动长期、封闭性产品的发行,以降低市场波动对理财净值的冲击。

最后,理财机构应合理设置业绩比较基准,并加强投资者教育。目前,仍有大量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的认识停留在“刚兑”时代,且部分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仍以近期收益率作为参考。因此,理财机构应充分揭示投资风险,避免因投资者不合理的预期而引发赎回风险。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图片已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