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长征十二号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技术持续突破,投资表现活跃,应用不断拓展,开始走向国际。未来,卫星互联网将迎来建设高峰期,推动商业航天快速发展。

“3、2、1,点火!”11月30日22时48分,长征十二号火箭在我国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简称海南商发)顺利升空,标志着其首发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成功发射不仅填补了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最后一块拼图”,也预示着我国商业航天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郭强表示,我们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未来,海南商发计划每年执行16次火箭发射任务,这将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商业航天已从零开始,成功跨越了“拓荒”阶段,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春天。

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20年,我国商业航天产值由3764.2亿元增长至万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2%。2023年,我国共进行了67次航天发射,其中商业发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达到26次。进入2024年,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上半年发射次数占比高达56.67%,同比增加41.67%。多家商业航天企业的业绩在上市公司半年报中表现突出,增幅超过100%,远超市场预期。

在技术层面,我国商业航天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今年1月,东方空间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成功首飞;6月和11月,航天八院和蓝箭航天分别完成了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为可回收火箭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投资领域也表现出极高的活跃度。2月,垣信卫星宣布完成67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用于千帆星座(G60星链)的建设;9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了商业卫星公司和商业火箭公司,注册资本高达10亿元。

在应用方面,中科天塔推出了我国首个航天大模型“华山”,用于辅助在轨卫星的实时管理;深蓝航天则通过网络直播预售“太空旅行船票”,引发了广泛关注。此外,中国空间站也首次向商业航天开放,“轻舟”货运飞船和“昊龙”货运航天飞机成功入选空间站低成本货运方案,并获得了工程飞行验证阶段合同。在国际化方面,我国商业航天企业也迈出了坚实步伐。11月,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包括阿曼智能遥感卫星一号在内的15颗卫星,这是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首次向国际用户提供发射服务。

当前,商业航天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领域之一,不仅能带动上下游高精尖产业的发展,还能推动“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布局,开辟新的发展赛道。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了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的重要性。同时,各地政府也积极加码布局,北京市、湖北省和广东省等地纷纷发布了相关行动计划,旨在壮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推动其快速发展。

展望未来,卫星互联网作为商业航天最受期待的领域之一,正在迎来建设高峰期。中国已经规划了多个“万星星座”计划,其中千帆星座已正式开启组网建设,计划至2030年底部署1.5万余颗卫星。这将极大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共同发展,助力商业航天实现更高水平的飞跃。此外,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近日透露,《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6-2035)》正在编制中,将为商业航天留出更大发展空间。国家航天局将继续支持鼓励商业航天的规范有序发展,加强顶层规划和行业监管,推动建立商业航天联盟,共同打造商业航天新增长引擎。

(文章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