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年来,中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在政策规划与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建设、航空装备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六大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即将全面建成,体系规模与实力并进,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题:规模与实力并进——中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快速发展综述

  新华社记者林红梅、王秋韵

  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作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国家应急管理水平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在中国取得了显著进展。政策的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加强以及航空装备技术的显著进步,共同推动了中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快速发展。目前,东北、西北、华北、华中、西南、东南六大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即将全面建成,实现了我国航空应急力量在2小时内抵达灾害事故现场的目标。

  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应急管理部原副部长郑国光在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研讨会上表示,国家层面的重视与政策支持,为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中国陆续出台了多项顶层设计文件,如《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和《“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将航空应急救援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方向。应急管理部发布的《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方案》进一步细化了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内容,包括构建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完善应急救援航空网络等。

  规模壮大与资金投入

  国家消防救援局原助理总监、中国航空学会航空应急救援首席专家闫鹏指出,航空应急救援作为一种高效救援手段,已经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各级政府对航空应急救援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用于购置救援飞机、建设基础设施和开展科研项目。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航空应急救援事业,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国开展航空应急救援业务的省份数量已增至23个,预计到2025年底将达到25个。大中型救援直升机的数量也从2018年的70余架增加至目前的140余架。

  能力提升与装备创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吕卫锋在研讨会上表示,科技发展推动了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进步。近年来,中国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在救援装备性能提升、信息获取与处理以及创新救援方式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性能优良的航空应急救援装备,如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新舟”60固定翼灭火飞机等,并在不同救援场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应急管理部门、民航部门、军队等相关部门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协同合作机制,形成了救援合力。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该学会是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法人社会团体,致力于推动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