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余姚:科技产业深度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
AI导读:
宁波余姚阳明工业技术研究院通过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成功孵化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 近日,记者赴宁波余姚的阳明工业技术研究院进行实地探访,见证了一场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在该研究院,半导体溅射靶材的龙头企业引领着超高纯金属材料、核心装备、关键零部件等创新链的集聚。市场需求导向明确,研发团队精准攻克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化进程。研究院则全方位提供从投融资、知识产权管理到检验检测等一站式服务。
研究院左手承接科研课题,右手紧握市场订单,短短几年间成功孵化出17家规模以上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从上游材料到下游装备的全方位突破,有效降低了半导体材料产业链的风险。
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地积极探索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新模式。有的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成立前沿技术研究院,有的依托科研机构、产业园区组建创新联合体,还有的专注于细分领域进行链式创新。尽管形式各异,但目标一致: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的价值在于其产业化应用。只有实现创造力的变现,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科创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对于创造经济新增量、撬动存量资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创+产业”模式要求创新不仅要具备产业思维,还要瞄准产业需求进行靶向创新,以提升竞争力、突破技术瓶颈。同时,还需具备长远眼光,确保创新方向与产业变革趋势相契合。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我国准确把握汽车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趋势,结合国内能源结构优化和市场需求变化,选择适合的技术路线,持续补短板、锻长板,成功构筑技术优势,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面对全球产业变革的加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需求愈发迫切。这要求创新既要深入产业一线,解决实际需求,也要瞄准科技发展趋势,引导产业前瞻布局。
“科创+产业”模式还要求产业触角向更前沿、更基础领域延伸。例如,半导体零部件的攻克需要底层材料纯度和性能的提升,量子通信的发展需要长期积淀于量子信息、先进材料等领域。
此外,打通产业链与创新链衔接的堵点、卡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也是“科创+产业”模式的关键。
当前,中国经济正加速向“新”转型。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自上而下的政策与自下而上的探索相结合,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科创+产业”不仅是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加法,更是产业需求、市场需求与科技供给的加法,是每个创新主体的加法,更是创新理念和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度融合。
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让创新更好地赋能产业,让产业更好地激发创新,必将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繁荣发展。
(文章来源:新华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