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稳步向前,国际资管中心地位不断巩固
AI导读: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历经十余年,稳步向前。QFII、互联互通机制等加速器推动资本市场国际化。外资股比放宽吸引国际资管巨头。上海国际资管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前十。但资本账户全面开放仍有距离,高水平开放仍在路上。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已历经十数载春秋,面对重重挑战,始终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从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机制的引入,为国际资本叩开中国资本市场的大门,到2014年沪港通、深港通等互联互通机制的诞生,这些关键性的加速器不仅为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显著加速了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2018年,外资股比放宽至51%的政策正式落地,这一举措如同磁石般吸引了一大批国际资管巨头和投行纷纷涌入中国在岸市场,设立实体机构。如今,贝莱德、富达国际、施罗德等全球知名资管机构已在上海设立全资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同时,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基金互认、理财通等“投出去”的机制也在不断完善,进一步巩固了上海作为国际资管中心的地位。
2024年,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第3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5)”中,上海位列全球金融中心前十名,彰显了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强劲实力。尽管中国距离资本账户全面开放仍有距离,但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中国金融开放的四个维度——金融市场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全面开放,各自有其最终目标,且存在优先次序。
互联互通机制作为加速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重要推手,其发展成效显著。中国内地作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虽然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但互联互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其国际化步伐。沪深港通作为全球范围内最成功的金融创新之一,在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中起到了典范作用。其渐进式的发展模式,包括股票数量的增长和产品多样化等,增强了投资者多样性,丰富了产品种类,使中国在岸和离岸市场充分融合。
上海国际资管中心的建设同样在加速推进。资管业务具有天生的资金聚集性,吸引了投行、律所、审计、评级等金融服务机构环绕左右。近年来,包括贝莱德、路博迈、富达、施罗德、瑞银等在内的全球顶级资管机构纷纷落户上海。数据显示,目前已有60余家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在上海陆家嘴设立了近90家外资资管公司,占全国90%以上,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10的机构中,有9家落户陆家嘴。
在QDLP、互认基金等创新机制的持续扩容下,境外投资热潮兴起,为外资提供了新的机遇。外管局数据显示,QDII额度再次扩容,全市场累计获批额度不断增加。同时,多家外资机构正在积极申请新的QDLP额度,以拓展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此外,基金互认额度规模也有望在今年四季度落地,这将进一步促进中外资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然而,高水平开放仍在路上。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仍在持续推进,互联互通机制在准入条件和交易模式上仍有待更大的突破。同时,在监管模式上,内地交易所和监管机构与境外主要资本市场存在差异,需要在符合两地监管的前提下,增加交易产品和策略的多样性。此外,国际机构在境内募资、跨境数据安全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为进一步提升上海资管中心的能级,需要在营商环境、法治建设、产品创新、互联互通等方面持续发力。例如,在产品创新方面,上海可以继续推出可持续金融产品等创新产品,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在互联互通领域,上海可以积极推动与东南亚、欧洲的资本市场合作,探索新的互联互通机制,以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图片已保留)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