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沈阳市通过“信用+”应用场景建设,实现政策资金秒到账,优化“信用+融资”模式,推出特色信用融资产品,同时推行招投标保证金“信用保函”制度,并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助力企业便捷融资与重塑信用。

  本报沈阳12月1日讯(记者孙潜彤)沈阳市正在通过“信用+”应用场景建设,为企业提供前所未有的便捷与支持。政策资金实现了“秒到账”,且企业在投标过程中无需缴纳保证金,这一变革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受益匪浅。同时,一些因轻微失信行为而受到影响的经营主体也积极申请“信用修复”,以期重塑企业信用。

  沈阳市发改委副主任刘耀国详细阐述了这一变革的背景与成效。沈阳依托丰富的信用数据及产业金融数据,不断完善企业信用画像,并积极推进“信用+”应用场景建设,旨在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政策资金的兑付方式也由传统的企业申报制转变为信用承诺制,大幅减少了非必要的审批环节,使得兑付资金能够迅速、准确地到达企业账户。今年,沈阳已依据信用承诺制先期发放了涉企资金3.9亿元,成功惠及了2289家企业。

  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沈阳进一步优化了“信用+融资”模式,并推出了小微企业专属产品“工信快贷”等特色信用融资产品。目前,已有14万户企业在平台上完成了实名认证,54家金融机构入驻平台,共更新了524个金融产品,累计放款金额达到了20.5亿元。

  沈阳还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行了招投标保证金“信用保函”制度。该制度以企业信用为担保,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模式出资并出具保函,实现了全流程电子化操作,让企业真正享受到了“优信优待”的待遇。截至目前,已有500余家企业被纳入信用保函清单,沈阳累计出具了583单信用保函,为企业释放了流动资金5607万元。

  此外,沈阳还不断完善信用修复机制,积极鼓励企业重塑信用。截至目前,已为各类经营主体完成了2331件信用修复工作,并依法解除了这些经营主体在招投标、投融资等方面的限制,进一步释放了企业的发展活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