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市场对于两大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与互换便利的落实情况讨论渐多。中国银行研究院专家指出,两项工具是稳定器而非促进器,需理性看待。目前,互换便利首批操作已落地,超过120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购增持再贷款计划。

 近期,市场针对两大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与互换便利的落实情况展开了广泛讨论。

11月28日,在中国银行研究院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金融团队主管李佩珈回应第一财经的提问时指出,这两项创新工具在激活机构资产流动性、增强资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市场需理性看待,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稳定器,而非促进器,这是其本质属性。

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同样对第一财经表示,运用这两项工具需考虑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市场价格变动需对使用者有利,这是基础;二是金融创新涉及监管政策、制度及机构内部规定的变化。

此前,两大货币政策工具已落地实施。一是“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允许符合条件的机构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为抵押,从中国人民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初期操作规模达5000亿元。二是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旨在激励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其回购和增持股票,初期额度为3000亿元,年利率1.75%,期限为1年。

证监会主席吴清透露,目前互换便利首批500亿元操作已落地,超过120家上市公司已披露回购增持再贷款计划。据Wind数据,截至目前,两市共披露了163份“回购增持贷”相关公告,贷款上限合计约367亿元。

李佩珈强调,尽管当前数据尚未达到央行公布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工具落地效果不佳。机构在使用工具时,需考虑杠杆率、资金成本等具体要求。初期预留一定空间,为未来股市可能的变化做准备,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此外,互换便利工具还涉及账户操作的资金成本问题。李佩珈指出,在股市低迷、流动性紧张时,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相对较低,使用此工具更为划算。而在股市回升时,使用成本则会上升。

她认为,从改善市场预期的角度来看,这两项工具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10月开户数大幅增长,超出预期,热度接近2015年二季度;同时,A股两融余额也重新站上1.8万亿元大关。

陈卫东表示,目前政策已起步实施,这是好现象。政策公布后并不能立即完全落实,当前进展符合预期节奏。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