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券商投行在持续督导业务上的投入力度正在显著增大,严监管趋势愈发明显,上市公司也在变得更加谨慎。年内投行和上市公司罚单数量增加,但持续督导新问题正在减少。

  券商投行在持续督导业务上的投入力度正在迎来显著变化。这一此前普遍被忽视的业务,如今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方面,持续督导的严监管趋势愈发明显。中国证券业协会近期下发的《证券公司保荐业务持续督导工作指引》,对投行持续督导提出了详细规范,包括保代数量、工作底稿保存等要求。同时,从2023年起,因持续督导未勤勉尽责而被点名的券商数量明显增加,2024年这一趋势仍在持续。截至11月27日,年内因投行业务吃罚单的券商共32家,其中半数涉及持续督导未勤勉尽责。

  另一方面,随着持续督导成为券商投行罚单的新型重灾区,投行在持续督导业务上的投入力度显著增大。过去,保代一人到企业象征性看一下财务报表即被视为完成督导工作,而现在,投行会派出3-5人的团队,真查账、真审计,一次督导可能会在企业呆上两三天。

  伴随从严监管的全面推进,上市公司也在变得更加“谨慎而收敛”。以前,有些上市公司上市后不听投行劝,肆意而为,但现在,受监管部门全面严监管的影响,上市公司高管已经明显“老实”,尤其是董秘,往往非常谨慎。大部分上市公司均颇为重视规范发展,对于可能踩线的行为一般不干,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基本不做。

  值得注意的是,年内无论是投行罚单还是上市公司罚单数量均有增无减,但这并不意味着机构和企业问题的增多,恰恰相反,罚单是历史问题逐步出清的体现,持续督导新问题正在减少。截至11月27日,年内32家券商因投行问题被出具至少54张罚单(同一券商、同一问题收多份罚单仅计一次)。其中,因持续督导而被点名的券商共16家、罚单19张。

  在持续督导被罚案例中,募集资金使用不当是问题最集中地带,包括违规使用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超额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等。此外,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重大投资协议未及时披露、薪酬相关问题也是问题高发地带。其中,薪酬相关问题为近期新出现的“问题点”,如超募投计划发放员工薪酬等。

  券商被罚还包括一些程序性问题,如会计估计变更未履行审议程序及披露义务、持续督导现场检查工作不到位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投行在持续督导过程中予以重点关注。

  实际上,自2023年起,券商对于持续督导业务的投入力度已经有所增大。随着严监管的全面加强,有些券商进一步调高了对持续督导业务的重视程度。未来,从行业良性发展的角度而言,或需调高持续督导阶段费用在投行项目总收费中的比重,以进一步提高投行持续督导积极性。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