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探讨了AI技术的新趋势,包括代理型AI的发展、计算多元化以及空间计算等,同时分析了AI技术落地过程中的风险与挑战,如技术失控和虚假信息安全等。

虽然OpenAI的GPT5尚未发布,但已具备初步“思考/推理”能力的o1模型为AI大模型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并将深刻影响应用端的落地实践。在投资领域,AI应用相关的A股概念股近期备受追捧,市场热情高涨。

近日,《Gartner十大战略技术趋势报告(2025)》正式发布。Gartner研究副总裁高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报告更侧重于技术本身的发展,而非单纯的技术架构变化。他指出,由于AI技术的不断迭代,我们似乎又进入了一个技术发展的加速期。

报告主要围绕AI落地趋势和风险、计算新范式以及人机协同的未来走向等三大主题展开。其中,“代理型AI”被视为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Gartner预测其将在未来2-3年内陆续落地。此外,“AI治理平台”、“虚假信息安全”以及“多功能机器人”等也是值得关注的领域,这些领域预计将最早带来经济效益。

与消费者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代理型AI”(Agentic AI)。多家终端厂商在推出AI大模型相关技术时,已开始规划AI Agent或AIOS的落地应用。然而,目前产业链间的畅想还相对单一,应用也处于初级阶段,距离“人人都有AI代理”的阶段尚有较大差距。

AI大模型演进至今,寻求杀手级应用已成为核心命题。多家头部大模型厂商宣布降低token使用费用,甚至部分产品免费。Agent被认为是关键应用之一。代理型AI通过自主规划和采取行动实现用户定义的目标,为实现能够分担和补充人类工作的虚拟劳动力带来了希望。

Gartner预测,到2028年,至少15%的日常工作决策将由代理型AI自主做出。高挺介绍,日常决策主要包括重复性、数据密集型任务;面向内部、可提高后台工作效率的任务;以及决策路径较短、有人类参与协同的任务。代理型AI最早落地的场景可能包括搜索、个人生活助理、客户服务、软件开发和测试,以及传统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场景的拓展。

OpenAI曾提出AI五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演进的过程中,即为“代理”能力铺路。代理型AI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可以根据外部环境自动计划任务并执行;二是需要至少具备记忆、计划、感知和调用工具这四大模块。未来,人机交互模式将发生新变化,走向人机对话的自然语言交互界面(NLUI),“代理型AI”的终局将是人类和AI的融合。

然而,目前代理型AI还处于相对早期阶段,面临错误率较高、推理能力不够强等发展瓶颈。其落地主要取决于模型推理能力,预计2025年仍处于发展期。

支撑AI发展的底层基础设施之一是计算能力。在数字化、智能化的当下,计算正无处不在地渗透到生活中,对计算的需求也走向多元化。Gartner认为,2025年十大战略技术中包括多类型计算,如混合计算、节能计算、空间计算等。

在芯片领域,异构计算(如GPU+CPU)属于混合计算的分支之一。混合型计算是指结合不同计算、存储、网络基础来解决计算问题,最终愿景是把不同的计算范式融合,通过一个编排系统让其发挥各自优势。伴随AI计算的火热,多家国际科技巨头先后重启旗下核电站,显示出惊人的耗电量,因此后续如何节能也尤为重要。

高挺分析,在2024年,碳足迹是大多数IT组织的首要考虑因素。节能计算的需求应运而生。短期策略可以使用绿色能源,降低能效比或提高计算利用率;中期策略可以用更高效的编码架构和算法提高能效比;长期策略方面,预计在2030年之前将出现光学计算或光计算系统用于特殊任务,其能耗效率可能比硅基芯片高100倍甚至更多。从更长远角度看,DNA存储、陶瓷存储、量子计算等技术对能耗的需求也比传统计算低得多。

空间计算偏向AI能力的应用层面,苹果发布旗下首款XR眼镜Vision Pro时也谈到了这一趋势。虽然XR眼镜遭遇发展瓶颈期,但更轻量级、功能精简的AI眼镜却快速冲破100万台出货大关。未来,AI眼镜与AR眼镜将是并行发展的关系,前者在传统眼镜中增添AI功能,后者则是增强现实。

Gartner预计,在未来五到七年内,空间计算的使用将通过简化工作流程和增强协作能力来提高企业效率。到2033年,空间计算市场将从2023年的1100亿美元增长至1.7万亿美元。然而,在推进AI技术和应用落地的同时,风险也伴随而生。生成式AI的出现大幅增加了人类可能面临技术失控的风险,AI治理平台应运而生。

AI治理平台可以从法律、伦理道德方面帮助组织管理和监督AI系统。Gartner预测,到2028年,采用综合AI治理平台的企业将比没有这类系统的企业减少40%与AI相关的伦理事件。虚假信息则是伴随互联网诞生便存在的挑战,AI技术的出现可能令这一挑战加码。高挺分析,AI和机器学习工具的广泛可用性一旦被用于恶意目的,将增加针对企业的虚假信息事件数量。虚假信息安全是应用在信息传播中,确保其完整性、评估真实性,防止冒充和追踪有害信息传播的一系列技术。

目前已有厂商在提供相应解决方案,例如社交媒体平台和新闻网站开始实施自动化虚假信息检测系统。但仍有缺点,包括面临较高的计算成本、泛化能力不足、有数据依赖性可能会存在偏见等。Gartner预测,到2028年将有50%的企业开始采用专为应对虚假信息安全用例而设计的产品、服务或功能。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