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械“出海”策略多元化,挑战与机遇并存
AI导读:
中国创新药械在全球竞争格局中逐步展露优势,企业“出海”策略从代工或依赖海外经销商转向以海外“注册”模式在当地落地,同时面临海外临床、生产制造、认证注册等挑战。
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日前在第一财经的采访中表示,产品属性的差异决定了“出海”策略的不同。对于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成本是核心考量,最终将参与价格竞争;而创新药则需构建完整的本地化营销体系。近年来,复星医药不仅引进了CAR-T细胞疗法、mRNA新冠疫苗等创新产品,还向多家海外公司授出自研单抗产品许可。
联影医疗在全球化过程中,以“创新”为重要驱动力。自2018年在美国安装第一台影像诊断类医疗设备以来,已建立了一支集研发、生产、市场营销于一体的本土化团队。未来,联影医疗计划在欧美成熟市场进一步拓展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并加大对东南亚和南美市场的投入。
我国创新药械在全球竞争格局中逐渐显现优势。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企业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达到336亿美元,首次超过许可引进交易数量,适应证以肿瘤领域疾病为主。医疗器械出口金额同比增长4.63%,其中医疗设备、医用耗材、IVD试剂和仪器位居前列。
业内资深人士指出,近年来国内创新药企融资遇冷,专利/技术的对外授权有助于回笼资金,维持高研发投入。而创新医疗器械在集采推进下价格降幅较大,通过“出海”可获得较大市场规模和较高收益。药品与医疗器械的“出海”逻辑在风险程度、创新成本和市场规模上存在差异。
企业“出海”策略正逐步转向“原创”,以产品在疗效和安全方面的硬实力赢得海外市场认可。复宏汉霖从生物类似药转向原创药物,特别是在PD-1靶点的创新药物上,已从寻找合作伙伴转向自建商业化团队。和黄医药也分享了创新药出海面临的挑战,包括海外临床、生产制造、认证注册和市场销售等。
医疗器械方面,海尔生物疫苗存储运输管理解决方案已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通过技术和方案的多次迭代,成为当地智慧疫苗方案的全产业链供应商。非洲市场采用欧美标准,企业需建设本地化团队、仓储、实体、营销、服务和生产。
药品方面,药企正从“造船出海”转向“借船出海”,即获得海外合作方的首付款,由合作方进行海外开发、注册和商业销售。NewCo模式也成为新选择,通过海外资本设立新公司,将特定药品管线资产的海外权益授权给这家公司。
上海长三角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林森勇表示,企业正从代工或依赖海外经销商转向以海外“注册”模式在当地落地,以自主品牌进入市场销售。未来,医疗器械出口将呈现高端化、多元化、常态化的趋势,企业需加大对高端医疗设备、高值耗材的研发投入,并加强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
对于药品和医疗器械“出海”的不同逻辑,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刘森林进行了解释。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吴淳则指出,国内大部分药企没有资金能力开展全球化临床,NewCo模式成为更长期、更可持续布局全球市场的创新模式。
全球法规专家、佰鸣生命科技创始人郭常亮表示,低值耗材和高值耗材出口已渐成趋势,企业应首选从对中国产品较友好的区域开始进入,并在产品研发阶段就考虑国际法规的要求。
(图片来源:文中未提供;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