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情况受关注
AI导读:
近期,市场对于两大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与互换便利的实施情况展开热烈讨论。中国银行研究院专家表示,这两项工具是稳定器而非促进器,并指出市场应客观看待其效果。同时,证监会主席透露了相关工具的落地情况。
近期,市场对于两大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与互换便利的落实情况展开了热烈讨论。在市场声音中,对于这两项创新工具的实际效果,各方观点不一。
11月28日,中国银行研究院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金融团队主管李佩珈就第一财经的提问指出,这两项工具旨在盘活机构资产流动性、增强资金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她强调,市场应客观看待这两项工具的功能,它们更多是作为稳定器而非促进器存在。
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同样表示,使用这两项工具需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市场价格变化需对使用者有利;二是金融创新需适应监管政策、制度及使用机构内部规定的变化。
具体来看,互换便利工具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为抵押,从中国人民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首期操作规模高达5000亿。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则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其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首期额度为3000亿元,年利率1.75%,期限1年。
证监会主席吴清透露,目前互换便利首批500亿元操作已落地,超过12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回购增持再贷款计划。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两市共计披露了163份“回购增持贷”相关公告,贷款上限合计约367亿元。尽管这一数据小于央行公布的数据,但李佩珈认为,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工具落地效果不佳。她指出,机构在使用工具时存在杠杆率、资金成本等具体要求,起步阶段留出一定空间,为未来股市可能的变化预留空间,是必要且合理的。
此外,李佩珈还提到,互换便利工具涉及账户操作的资金成本问题。在股市低迷、流动性紧张时,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相对较低,使用这一工具更为划算。而股市回升时,使用成本则会相应提高。尽管如此,从改善市场预期的角度来看,这两项工具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
数据显示,10月开户数大增超预期,热度接近2015年二季度;同时,被视为市场行情重要风向标的A股两融余额也重返1.8万亿以上。对此,陈卫东表示,现在政策已经开始起步,这是好的现象。他强调,政策公布并不意味着能够立即落实,目前正处于正常节奏之中。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第一财经,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