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卖”独立交易席位现象升温
AI导读:
随着市场行情升温,券商“卖”独立交易席位现象变得更加普遍,中小券商通过提供独立交易席位使用权和服务方案,吸引超高净值客户。市场竞争激烈,券商需提升服务质量、交易速度和技术创新。
券商“卖”独立交易席位的现象并非新鲜事,但随着市场行情的升温,这一现象变得更加普遍。特别是在行情火爆时,一些中小券商会主动登门洽谈,将独立交易席位的使用权租赁给机构,形成服务方案销售给超高净值的证券交易客户,业内常称之为“买卖”交易席位。
目前,券商多是以10组为单元进行“买卖”,更有甚者达到上百组。长期以来,独立交易席位主要为打板客户和大型机构客户所用,如游资。近期,独立交易席位的需求再次升温,尤其是在“9·24”行情启动后,市场交投活跃,咨询独立交易席位的客户越来越多。
最直观的原因是市场需求。尽管A股市场近期未见显著的涨停板效应,但随着市场行情的回暖,大型机构对交易工具和速度的需求再次显现,券商的通道资源能带来赚钱效应。此外,这也与券商的资源禀赋有关。大券商或对代买业务重视的券商拥有较多席位,而小券商则相对较少。
中小券商加紧出租交易席位,部分与其生存压力有关。但交易速度和交易效率是证券行业不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随着新的技术出现和软硬件的迭代,各券商需要大力投入IT建设,以满足客户的交易需求,并外拓其他券商的存量客户。
交易的公平性是全体市场参与者遵守的规则。有行业人士建言,私募机构、游资作为券商客户可配置单独交易席位与网关(经过优化),这是一种市场化行为,在合规范围之内,但需保证公平性,避免抢跑现象。
券商推销的实质是整个服务方案,涵盖交易席位、网关、服务器及机柜租赁等资源。价格方面,整体打包的服务方案价格一事一议,但“通道+技术+软件”的总费用,介于十几万至三十万之间。
中国证券行业的竞争不仅体现在价格上,还体现在服务质量、交易速度、技术创新等方面。例如,券商是否在交易所就近布置有机房也是一个关键,独立交易席位的设备与交易所撮合主机的直线距离要求在几米之内。
独立交易席位的需求旺盛,主要是因为其通道独享、无竞争、不拥堵,具有快速交易通道的优势,能够缩短路径,具有排队挂单的优势。此外,独立交易席位还能满足投资者打新股上市、打盘前板、打盘中板等需求。
一场另类的券商“资源PK”正在上演。大型券商在这种情况下占据优势,但头部券商对此类收益并不十分看重,因此中小券商便显得格外突出。长远来看,由于独立交易单元具有稀缺性,能够提供这些单元的券商通常能够吸引更多的高净值客户和机构投资者。
不过,中小券商可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提供特色化服务以及利用区域优势等手段,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财联社将持续跟踪报道这一行业的动态。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