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入局搅动人形机器人生态,量产在即引关注
AI导读:
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生态伙伴名单揭晓,华为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计划2025年发布并实现量产。特斯拉、OpenAI等企业也纷纷推出量产计划,人形机器人生态面临演变,融资趋于理性,企业面临淘汰风险。
11月中旬,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生态伙伴名单正式揭晓,这一消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此次与华为签订谅解备忘录的企业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中的协作机器人本体企业,如大族机器人、拓斯达、埃夫特、墨影科技公司,以及应用于各种场景的特种机器人企业,如智能交互、农具、建筑、教育,甚至脑机接口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具身智能未来应用最广泛的场景,但华为选取的人形机器人本地生态合作伙伴却仅有乐聚机器人一家。而禾川电机、微电机企业兆威机电、具身智能机电控制企业自变量机器人等则更像是产业链更上游的企业。
华为此举表明,其需要各个场景的生态伙伴,但并不需要没有商业化实践的人形机器人本体。事实上,华为自己有意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此前,华为的汽车BU生态伙伴赛力斯就被传在招聘人形机器人相关职位,虽然赛力斯进行了否认,但随后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华为确实在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
据中泰证券的调研资料显示,华为早在2022年就开始布局人形机器人,最初可能只是定位提供算法模型,但到2023年却萌生了做机器人本体的想法,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本体demo模型。2023年6月,华为公开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东莞极目机器有限公司,并由主要负责制造业领域的华为董事李建国挂帅。
随后,东莞极目机器有限公司竞得塘厦近60万m²的产业用地,并宣称投资72亿打造产业园区。极目作为华为人形机器人的资源整合平台,将承担产品化、面向供应商的整合与生态建设的责任。此外,调研资料还显示,华为内部的人形机器人已经进行了两次测试版本的迭代,未来将很快锁定方案,并尽快在2025年发布并实现一定规模的量产。
随着2024年年关将至,近期又有供应链消息指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在12月有望周产50台,在2025年实现至少1万台产量,并有望在2025年三季度或四季度正式开启预售,到2026年三季度大规模量产,年产量约15万台。与此同时,海外头部人形机器人厂商也纷纷祭出了量产计划。
在巨头量产在即之时,华为入局搅局,人形机器人的生态会如何演变?一位人形机器人从业者表示,华为进入有利有弊。华为的影响力能让终端市场认知快速提升,但生态链靠后的玩家在华为进入之后一定会面临比较大的淘汰风险。截至目前,中国国内已经有70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2024年行业内已发生约50起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融资事件,为历年之最。
然而,下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融资已经趋于理性,谋求融资的企业已经难以获取理想的对价。资方的担忧来自于多方面,除了商业化进展缓慢外,入局者越来越多、生态位被逐渐挤向后排也是较大的担忧。而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银河通用近日完成了5亿元人民币战略轮融资,则吸引了包括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深创投、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和香港投资公司HKIC在内的多家机构参与融资。
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的介入,则更多地与地方收入的增加或产业链升级的诉求绑定。对于被投企业来说,其优势在于较易撬动地方资源对接,帮助被投企业顺利介入更多商业化场景。但这也意味着,早在进行初步的商业化探索之前,许多人形机器人企业就通过股东的触角,抢占到了场景先机。而部分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无法触及一线资源,已经处在了被淘汰的边缘。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