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
AI导读:
文章阐述了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性,包括科技创新、教育、人才等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其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强调了市场与政府的作用,以及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需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亦明确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着重指出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的一体改革,旨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创新是未来的决胜关键,改革则关乎国家的命运。为构建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我们需紧扣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通过改革激发活力与动力,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从而加速形成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
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正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在重庆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超过3000台机器人协同工作,最快能在30秒内下线一辆新能源汽车;安徽合肥长虹美菱的智能制造基地,则借助工业互联网技术,让冰箱生产充满科技感;国网宁波供电公司的工程示范平台上,通过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绿电”成功制造“绿氢”,氢能也被应用于“菜篮子”货车。这些实例均展示了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以及布局未来产业的努力,各地区和部门因地制宜,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刘冬梅指出:“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将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大跨越,进而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远程宽体客机C929签署了首家用户框架协议,国产大飞机C919也获得了新订单。构建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全面激发创新活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引领科技强国建设稳步前进。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构建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为创新创业创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让每个人充分施展才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的设计师杨元,得益于单位“大胆使用优秀苗子”的政策,工作仅3年就在产品研制任务中挑起了大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技术创新在“地球村”里进入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围绕科技、人才、标准、规则等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孙福全表示:“应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在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共同作用下,创新得到了有力支撑。例如,首台3.0T高场磁共振设备的成功突围,就是国家项目助力、企业牵头、科研机构联合攻关,以及市场应用牵引的结果。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一体发力,发挥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同时利用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形成了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正在不断涌现。
在教育、科技、人才共同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贯通了计算机科学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学生在掌握芯片设计知识技能后,不少投身芯片研发领域,为科技领域输送了大量人才。
在合肥科学岛,科研人员围绕“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潜心研究,解决了一系列国际共性科学难题。原始创新的突破推动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中国科研人员也因此成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的重要力量。加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掌握更多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技术,注重“1+1>2”的集成创新,中国科技力量正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贡献中国智慧。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相互融合,消除了科技创新的“孤岛现象”,形成了共融共生的良好生态。在武汉光谷,成立不到4年的武汉国创科光电装备有限公司发展迅速。其喷印显示面板制造技术从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诞生,经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技术升级后,最终在企业实现产业化。政府的支持和协助,使该企业获得了上亿元融资,并借助光谷上下游产业链找到了更多商机。
抓住关键,强化协同,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举措落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陈棋团队在宽松自主的环境中,牵头提出了延长叠层太阳能电池使用寿命的新策略。
通过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我国正在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今年我国成功研制出首座超临界二氧化碳光热发电机组,走在世界前列。该发电机组的成功研制涉及多个环节,凝聚了多家单位的智慧。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根基。北京邮电大学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联合近20家头部企业,探索“企业出题、校企共答”的培养模式。同时,我国也倾心引才,打造人才聚集的“强磁场”。不论年龄、不看“帽子”,曾长期在海外高校工作的张增辉于2021年加入深圳理工大学,并迅速适应了工作环境,潜心于药物筛选和抗体设计。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通过完善符合创新规律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人才交流通道,一系列有力举措正在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我国正持续涵养优良学风作风,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为全面创新提供沃土,推动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必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不竭动能。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