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度国家医保目录谈判圆满结束,91种新药被纳入,其中38种为“全球新”创新药。此次谈判旨在提升药品可获得性、实现医保基金平衡,并推动创新药物发展。同时,国家医保局正在为创新药物开辟商业保险支付新路径。

2024年度国家医保目录现场谈判圆满结束,标志着新一轮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的成功落幕。11月28日,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了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情况,并正式公布了新版目录。此次谈判作为《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实施后的首次国家医保谈判,旨在提升药品的可获得性、实现医保基金的平衡,并推动创新药物的发展。

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今年的目录调整以新药为主,新增的91种药品中,有90种为近5年内新上市的品种。国家医保局将1类化药、1类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和3类中成药等“全球新”药品作为重点支持对象,确保资源精准投放。其中,38种“全球新”创新药被纳入目录,无论是比例还是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在谈判阶段,创新药的谈判成功率高达90%,远超总体成功率。

记者梳理发现,此次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纳入的91种新药,覆盖了肿瘤治疗、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罕见病、抗感染治疗、中成药以及精神疾病用药等多个领域。同时,有43种因临床替代或长期无供应的药品被移出目录。经过本次调整,目录内药品总数将达到3159种,对肿瘤、慢性病、罕见病、儿童用药等关键领域的保障力度显著增强。

然而,业界也存在担忧声音,指出在医保基金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如何在坚持“保基本”的原则下继续支持创新药物,成为一大挑战。科创板上市药企高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业界对医保“阻碍”创新药发展的担忧主要源于价格问题。创新药物的研发成本高、周期长,一旦纳入医保,价格大幅降低,可能影响药企的研发积极性。

尽管如此,国内市场的潜力巨大,短期内创新药进入医保仍是必要的路径。同时,国家医保局正在积极为创新药物开辟商业保险支付的新路径。在医保目录谈判结束后的一周内,国家医保局主持召开了医保平台数据赋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座谈会,邀请商业保险机构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国家医保局强调,商业健康保险是“1+3+N”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医保局正积极策划推进医保数据赋能商业保险公司、实现医保基金与商业保险同步结算等支持政策,旨在促进商保市场与基本医保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激活更多资金投入商业保险,推动更多高端医药技术和产品的应用。

回顾近年来我国医保政策的调整,新药纳入目录的效率显著提升,广大参保群众因此能够及时享受到医药创新的福祉。同时,创新药物从上市到纳入医保的时间也大幅缩短。此外,国家医保局还通过“双通道”管理机制,解决了医院端“进医保难”的问题,使更多医保谈判药品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的医保定点药店中销售,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在众多积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医药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如何在“医保降价”“创新”和“可持续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指出,全面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是国家战略,医保政策总体上与之保持一致。但随着医保基金压力的逐年增加,医保谈判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药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医保局于2023年7月发布了《谈判药品续约规则》和《非独家药品竞价规则》的公开征求意见稿,预示着“灵魂砍价”的降幅可能会有所缓和。同时,国家医保局也在计划大幅降低商业保险公司的核保成本,并推动商业保险公司提高赔付水平。通过这些措施,旨在引导商业保险与基本医保差异化发展,更多地支持创新药品、耗材和器械,提供更多差异化的服务。

随着政策红利的推动和行业融合的加深,创新药械的多元支付机制不断完善,医保外的支付方案也日趋多样化。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医保之外重要的支付手段,已经成为创新药进入市场的“必选项”。然而,商业健康保险对创新药物的整体支付贡献仍然有限。因此,国家医保局正在积极推动医保与商业保险的数据共享,以支持商业保险的加快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