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系统面临双重挑战,专家提出技术与市场双管齐下
AI导读:
随着交通与工业电气化加速,中国新能源装机量快速增长,电力系统面临供需两端变化的挑战。专家建议深化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同时强调市场机制的核心支撑作用。
随着交通与工业等领域的电气化进程加速,中电联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张晶杰在国际能源署报告发布会上预测,至2030年,中国的电气化率将达到34%。同时,“十四五”以来,中国新能源装机量保持每年2亿千瓦以上的迅猛增长,供应侧清洁转型步伐加快。
据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董万成介绍,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已达到12.06亿千瓦,这一数字不仅提前六年完成了“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更揭示了新能源发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特征,以及电力需求的刚性增长,对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王耀华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用电负荷年均增量约8000万千瓦,而“十五五”期间每年将增长1亿千瓦,电力系统面临双重挑战。
为应对这些挑战,多位专家在报告会上提出见解。从技术角度,深化“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是关键。王耀华建议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提升水电、煤电等资源的灵活性,并增设燃气电厂,提升新能源机组的责任感。同时,电网需继续突破大规模资源跨区配置,确保平衡稳定运行。
此外,市场机制被视为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的核心支撑。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副院长杨朋朋指出,在中国北部地区,由于调节性资源水电匮乏,冬季弃风弃光率高达70%。但随着现货市场的启动,煤电厂开始根据供需关系主动报价,调节发电曲线,并愿意投资进行火电灵活性改造。
市场机制还能从需求侧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发电侧供需关系向用户侧传导,人们开始调整用电习惯,形成用电负荷转移,如电动汽车在光伏发电高峰时充电。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