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光:中国产业进阶的两大根本动力
AI导读:
天风证券副总裁赵晓光提出,中国产业进阶的两个根本动力是人工智能和科研体系的产业化。他预测无人驾驶、元宇宙、机器人等行业将在明年六月迎来拐点,并强调传统行业拥抱人工智能的重要性。
天风证券副总裁、研究分公司总经理赵晓光在“决胜赛点”展望2025年度策略会上,发表了题为《中国产业进阶的两个根本动力》的致辞。他提出,中国产业进阶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人工智能与科研体系的产业化。
摘要:
①中国产业进阶的两个关键动力:人工智能与科研体系产业化。
②人工智能方面,基于黄氏定律,无人驾驶、元宇宙、机器人等行业预计在明年六月迎来拐点;AI企业业绩及AI赋能传统制造业均具潜力。
③科研体系产业化方面,今年多家上市公司与科学家合作初见成效,预示产业与学界互动进入新阶段。
正文:
在中国产业进阶的过程中,企业发展涉及战略管理、人才、市场、资本和技术等多个方面,其中技术最为关键。赵晓光认为,无论是制造业、消费还是周期行业,技术都是发展的原动力。他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和科研体系产业化这两个重要要素。
赵晓光指出,人工智能不仅局限于替代劳动力成本,而是已经全面赋能各行各业的全环节,包括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和客户服务等。他预测,随着GPT技术的革命,无人驾驶、机器人和元宇宙等行业有望在明年六月迎来重要拐点。这一预测基于全球科技巨头可能在未来一年中下旬推出的一系列动作,以及GPT技术进入加速阶段的自然逻辑。
赵晓光还提到,人工智能不仅在三大件上有重要节点,而且在各行各业都会重新定义。他以研发为例,说明人工智能强大的AI能力和仿真能力正在改变研发体系,使研发周期大幅缩短,研发效率显著提高。他强调,人工智能不仅是研发环节的重要工具,其价值还将体现在产品的定义、生产制造等环节。
此外,赵晓光还谈到了科研体系的产业化。他认为,中国正在经历科研周期,这是未来留给中国的最大周期。科研体系中的设备和人才投入巨大,但过去转化率较低。因此,他建议科学家和企业家直接链接,将科学家在研发和应用上的经验与企业家在战略、运营、渠道和规模效应上的经验结合起来,以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赵晓光认为,今年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与科学家的合作已经开始,并从中受益。这不仅是业务开拓和市值增长的机会,更是中国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长期价值所在。他强调,传统行业的企业无需将人工智能视为洪水猛兽,而应将其视为未来的竞争利器。
对于投资而言,赵晓光建议投资者认真研究各行各业传统行业拥抱AI带来的机会。他认为,传统行业的企业估值相对较低,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业绩弹性和估值弹性较大。同时,他也提到了物联网、机器人、元宇宙等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实践已经开始,并呈现出不错的趋势。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图片已保留)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