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分析了国资耐心化的现状,探讨了容错机制的引入对增加国企投资耐心的意义,以及国家级产业基金或政府引导基金如何助力国资发挥示范效应,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一、研究背景

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着重指出,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鼓励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耐心资本,专注于长期投资,不以短期收益为首要目标,对风险有高容忍度,与科技创新的特点高度契合。国有资本因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与耐心资本的定义和特性不谋而合。7月26日,国资委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推动国有资本向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并强调坚守主责、做强主业,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然而,传统国资考核体系中的“亏损幅度”红线,导致国资负责人在投资决策时往往“不敢投”,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资成为长期性、高风险性的耐心资本。本文将基于证券公司视角,分析国资耐心化现状,并探讨现有政策对推进国资耐心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意义。

二、国资耐心化的现状

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创投17条”),提出优化政府出资的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改革完善基金考核、容错免责机制,健全绩效评价制度,并系统研究解决政府出资的创业投资基金集中到期退出问题。同时,要求落实和完善国资创业投资管理制度,健全符合创业投资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国资创业投资管理体制和尽职合规责任豁免机制,探索对国资创业投资机构按照整个基金生命周期进行考核。在此背景下,湖北、广东、上海等多地纷纷出台相关规定,优化政府出资的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改革基金考核、容错免责机制,给予国资创投容错率和更长回收期限,引导国资成为真正的“耐心资本”。广东省7月底推出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提出,对国有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期和退出期设置不同考核指标,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并建立健全国有创业投资机构业绩考核、激励约束和容错机制。湖北省国资委发布的《湖北省国有企业容错免责事项清单(2024年版)》也明确了容错免责的情形,激发国企科技创新的热情。

三、政策分析

(一)容错机制引入,增加国企投资“耐心”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创投十七条”),这是继2016年国务院出台相关意见后,国家层面再次出台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政策文件。文件重点提及国资的容错和免责机制,要求优化政府出资的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改革完善基金考核、容错免责机制,健全绩效评价制度。落实和完善国资创业投资管理制度,健全符合创业投资行业特点的国资创业投资管理体制和尽职合规责任豁免机制,探索对国资创业投资机构按照整个基金生命周期进行考核。通过完善容错机制,突出对中长期绩效的重视,围绕“耐心”构建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国资对创投行业的长期扶持动力。在经济效益考核上,关注企业未来可持续盈利能力;社会效益方面,评价其在科技创新、就业促进等方面的贡献。同时,建立容亏容错机制,允许合理亏损和创新试错空间,防止过度追求短期稳定性而削弱创新动力。此外,强化风险控制,避免低效投资积累,结合项目特点,重点关注对产业扶持的实际效果。通过构建综合、平衡的考核体系,确保国有资本以“耐心”发挥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作用。然而,容错机制有效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需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和尽职调查与决策程序,还需一系列配套制度的支持。

(二)国家级产业基金助力国资发挥示范效应

国家级产业基金或政府引导基金能够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导和示范效应,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为高科技领域提供稳固的资金支持,形成良性资金链条。目前,已有部分地区设立了专门面向科技创新的引导基金,鼓励国有资本进入关键领域,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支持创新项目。例如,北京市设立北京科创基金,总规模达300亿元,重点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母基金+直投”模式支持早期和成长期企业,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实现资本和资源的高效配置。上海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约150亿元,主要投资于种子期、成长期等创业早中期企业,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引导民间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上海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深圳设立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助力5G、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等多领域发展。这些区域引导基金的设立,为科技创新注入了长期耐心资本,成为地方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短期财务压力,还能为科研创新提供更宽松的成长环境,带动产业链的长效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最终形成以国有资本为支撑的创新生态系统。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