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自建估值模型引热议
AI导读:
近日有传言称银行理财或试点自建估值模型,以平滑净值波动。业内人士指出,自建估值模型相较于第三方估值体系更能降低产品净值波动,但存在流动性风险和客户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监管应加强对自建估值模型的监管,确保符合净值化要求。
近期,有传言称银行理财或试点自建估值模型,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第一财经记者就此事向多家理财公司求证,得到的反馈是多家公司正在尝试自建估值模型,以期通过该方式平滑净值波动,从而更好地适应资管新规并提升居民配置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自建估值模型相较于传统的第三方估值体系,更能降低产品净值波动,有利于释放理财对于长期限品种的配置力量。然而,自建估值体系不应违背理财产品净值化的原则,且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估值方法本身。
银行理财的估值方法经历了多次调整,从摊余成本法到市值法,再到市值法+部分混合估值法。其中,摊余成本法基于持有到期的投资策略,将资产组合预期在到期时获得的总收益均匀分配到每一天,而市值法则根据市场价格进行估值。当前,资管机构普遍使用市值法,并采用中债估值、中证估值等第三方估值体系。
然而,市值法被部分业内人士批评为容易放大债券价格的波动,进而放大理财产品净值的回撤。因此,不少理财公司试图通过自建估值模型来进行定价,以降低净值波动。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在信用债、银行二永的估值上,与中证、中债的估值形成交叉验证。
尽管自建估值模型有助于降低净值波动,但多位投资人士指出,长期来看,该模型可能存在流动性风险和客户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此外,如果自建估值体系与中证、中债的估值产生较大偏离,或在债市急跌情况下出现卖出情况,产品的收益率可能会遭受重大打击。
因此,有专家建议,理财公司应专注于提升投资研究能力,寻找真正的低波动稳健资产,而非仅仅依赖调整估值方法来平滑收益。同时,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自建估值模型的监管,确保其符合净值化要求,避免对理财行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低利率环境的持续和债券市场波动的增加,低波动资产的供应变得越来越稀缺。理财公司需要在提升投资研究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和风险管理,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