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银行分支机构对规模增长的诉求更加迫切,营销活动层出不穷,但面临净息差收窄压力。专家建议优化资产负债定价机制和考核方式,找到规模与效益的平衡点。

尽管多数银行总行将“合理增长”定为全年信贷总量目标,但分支机构对规模增长的追求更为迫切。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当前正值营销旺季,各地银行正积极展开“攻坚”行动。

从“冬日攻坚”到“旺季营销攻坚战”,再到“首季综合金融服务”,银行营销活动层出不穷。面对繁重的任务指标,一些银行基层员工面临困境,网购完成业绩现象有所上升。

专家指出,银行对规模的追逐如同马拉松,净息差承压下,规模情结会加剧净息差收窄压力。若无法实现规模和效益的平衡,将陷入恶性循环。银行应优化资产负债定价机制和考核方式,对增长保持理性态度。

在存款利率吸引力减弱的情况下,部分银行推出特色存款,上浮基点招揽客户。中小银行在揽储上表现出强烈规模情结,推出积分活动、返点操作等吸引客户。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则更看重客户整体资产提升,基层员工需承担多项销售任务。

贷款端方面,对公和个人条线都在继续“卷”低利率。对公业务中,对公开户、工资代发等指标易升难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疲弱,银行对存量市场的争夺愈发激烈。部分银行对普惠贷款、绿色贷款等设定两位数增长目标。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银行存款流失现象明显,部分银行面临存款荒或负债缺口。信贷投放上,对公信贷投放“垒大户”现象常见,导致行业竞争加剧。一线工作人员背负难以完成的任务,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完成指标,导致灰色产业链机构活跃。

以价格换规模对净息差造成更大压力。最新监管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53%。央行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银行过度竞争贷款,部分贷款利率低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同时,银行存在规模情结,在业绩考核时点出现“高息买存款”“花钱买指标”行为。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应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强定价管理,找到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平衡点。金融管理部门和自律机制应发挥主导作用,推动银行业负债成本下行。银行应从自身实际出发,优化资产负债定价机制和考核方式,降低负债成本,实现资产端精细化定价。

(图片来源:中国证券报记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