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治理反电诈,兼顾用户权益
AI导读:
近日,公安部联合多部门发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惩戒办法,强调围绕“资金链”精准治理,避免“一刀切”。银行和支付机构需精准研判账户风险,健全风险防控告知义务,利用大数据提升风险防控精准性,及时受理用户申诉,兼顾用户权益。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其发案量大、覆盖面广且上升势头迅猛,已成为民众反响最为强烈的犯罪类型。社会各界对于监管部门采取“精准”反诈措施的呼声日益高涨。
近日,公安部携手多部门联合发布了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惩戒办法。该办法旨在通过围绕“资金链”实施精准治理,以遏制此类犯罪活动的蔓延。
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强调,要按照“精准研判、精细操作、精确打击”的原则执行,坚决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因为“一刀切”的弊端显而易见,例如,一些用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个人银行卡的转账额度被降低,导致连1000元的转账都无法完成,给正常缴纳房租、日常消费以及就医等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支付活动带来了不合理的限制。
这些问题主要源于事前缺乏必要的沟通和限制措施,而事后解除限额的流程又过于繁琐。未经储户同意就先行限制其账户功能,往往会让人感到措手不及;而一旦用户希望恢复额度,又要面对繁琐复杂的流程。
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得银行原本旨在“保护储户利益”的初衷,在实际操作中显得苍白无力。用户配合电信网络诈骗的防控工作无疑是必要的,因为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数量激增最快的刑事案件类型之一,对社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此外,部分用户还将不再使用的银行卡账户非法转卖给犯罪分子,这些账户随后被用于洗钱、实施电信诈骗等非法活动,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因此,加强电信网络诈骗的防控,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是保护用户自身权益免受侵害的重要举措。
反诈骗、反洗钱工作应避免“大水漫灌”的方式,而应兼顾储户的正当利益。银行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擅自调整转账额度,不仅侵犯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也违背了商业银行法关于“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原则。
为实现精准化治理反电诈的目标,银行和支付机构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精准研判账户风险,避免无差别打击;二是健全风险防控告知义务,确保用户知情权;三是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风险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四是及时受理并处理用户异议申诉,提升服务水平。
同时,银行和支付机构在实操中应充分考虑用户日常生活需求,避免过度防控影响用户正常生活。特别是涉及社会保障、医疗费用等基本生活必需的支付,应设立快速通道及时处理。
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顽疾,需要金融、通信、互联网等领域的综合治理和联合惩戒。银行和支付机构应尽快落实精准化治理举措,减少误判率,为用户提供更多解除限制的选择。
反电诈治理是一项持久战,需要双向努力。其中,得到大众的支持、理解和配合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反电诈与保护用户权益的双赢。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