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报告: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
AI导读:
广东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末广东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4.24%,面临老龄化挑战。政府正积极应对,通过优化服务供给、发展银发经济等措施,推动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提交的关于我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在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广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09万人,占比14.24%,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266万人,占比9.96%,标志着广东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广东省政府相关部门正积极采取行动,通过夯实基本保障、优化服务供给、培育产业链条及发展银发经济等措施,逐步拓展多元化新业态,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全省范围内已建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约2.15万个,涵盖了日间照料、膳食供应、护理保健等多元化服务。此外,全省共有养老机构1651家,提供床位21.12万张,医养结合机构540家,较去年增长了28%。同时,广东省还深化跨境养老服务合作,经香港认证的“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养老机构已有11家,为港澳籍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养老选择。
然而,报告也指出,广东老龄化进程迅速,高龄化、少子化、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预计到203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突破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目前,广东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仍存在短板,机构养老服务也有待进一步优化。
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多项建议。首先,应加强家庭病床建设和安宁疗护服务推进,提高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同时,创新财政支持政策,通过超长期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融资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此外,还应推进社区、家庭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减少老年人因跌倒等情况造成的失能风险。
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报告建议加强养老护理员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养老护理员的专业化水平。同时,推动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加强对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障。此外,加快智慧养老技术研发应用,推动照护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产品的研发应用,以弥补照护人员缺口,提升照护服务效率。
最后,报告还建议借鉴香港特别行政区做法,加大对“乐龄科技”的支持力度,培育养老科技产品市场。同时,发挥“大湾区”优势,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在养老服务产业、人才、资金、项目、标准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协同发展。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