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加速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路径,通过深化协同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创新培养体系、建立科学标准及深化科研合作等措施,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高层次对接,提升创新人才培育质量。

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核心策略,正逐步成为加速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路径。面对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如何深化产学研协同,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今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均强调了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与校企科研合作的重要性,为依靠产学研培育创新人才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近年来,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2023年,我国企业产学研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高达1033.2万元/件,显著高出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24.5%。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有关部门对产学研合作的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兼顾各方需求与权益,我国已建设了一批瞄准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育人平台,有效促进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高层次对接。

然而,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存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脱节的现象,影响了我国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因此,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为此,需完善激励机制,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协同育人投入,并对深度参与且成效突出的企业给予更多支持。同时,健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合理确定各方利益分配比例,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在创新培养体系方面,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建设。通过推进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探索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企业对人才创新性、创造性、创业性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此外,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体系也至关重要。应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为牵引,分层分类建立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教材标准、师资队伍标准和质量监控标准。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与多方参与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定期开展人才培养状况调研与数据分析,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体系。

在深化科研合作方面,应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校企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发布科技攻关项目,吸引师生团队参与项目研发,依靠市场化、实战化的研发创新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引导师生团队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取得新成果、获得新突破。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