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野猪频成新闻热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生态补偿机制需完善,多地启动野猪捕猎计划。流量经济为猎捕行动提供新渠道,围猎野猪有望成为文旅项目,但需注重安全。

近段时期,野猪成为了新闻热点,从云南女子驾车遭遇“天降”野猪群,到老人被野猪攻击不幸丧生,野猪在村庄和城市横行的报道屡见不鲜。据国家林草局报告,野猪在我国28省份均有分布,总数达200万头,其中26个省份出现野猪致害事件,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显著影响。

野猪种群的增长,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对生态环境具有正面价值。然而,对于庄稼受损的农民和遭受野猪伤害的家庭来说,这一现实却并非如此。因此,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至关重要。云南省永善县通过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理赔野猪造成的损害,自2022年至2024年已处理4000余宗理赔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

虽然经济补偿可以缓解经济损害,但人身伤害往往难以用金钱弥补。因此,在野猪种群过大、对群众生产生活及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地区,实施数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全国多地已启动“野猪捕猎计划”,如宁夏西吉县通过公开招标猎捕队捕猎野猪,每捕到一头40公斤以上的野猪,给予2400元补贴。然而,围猎成本高昂,政府补贴难以完全覆盖,猎捕队面临困境。不过,当前热门的流量经济为猎捕行动提供了新的收入渠道。

狩猎虽已不再是主要生产方式,但仍是一种小众但具有潜力的娱乐方式。西吉县的猎捕行动吸引了大量网友围观,一名千万粉丝的视频博主甚至全程记录了猎捕过程,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这表明,围猎野猪的流量潜力巨大,有望成为新的文旅项目。

此前,黑龙江省镜泊湖景区推出的“流放宁古塔”旅游项目也引发了广泛关注。若能将围猎野猪打造成文旅项目,其流量潜力同样不可小觑。然而,开发此类项目需注重安全,设立门槛、评估资质、加强培训,并辅以商业保险机制,以确保参与者的安全。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