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郑商所与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发布气温指数,首发试点覆盖长江中下游地区,包含六个子指数,服务能源、农业等领域,为实体经济识别天气风险提供精准“度量衡”。


记者于18日从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处获悉,郑商所携手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发布了“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郑州商品交易所气温指数”(简称郑商所气温指数)。此次发布的指数首发试点覆盖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此举标志着实体经济在识别天气风险方面有了更为精准的“度量衡”。

郑商所气温指数内容丰富,包含了最低气温指数、最高气温指数、日均气温指数、候均气温指数、制冷度时指数、取暖度时指数六个子指数。这些指数针对性服务于能源、农业等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其高数据分辨率等特点,使得能源电力等行业能够更加精确地衡量气温风险,从而做出更为科学的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郑商所气温指数是基于24小时高频气象数据编制的,首次将中国的气温指数回溯至1991年,形成了连续至今34年的时间序列结果。为了确保指数的连续稳定发布,还配套了异常情形应急处理机制。

据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郑商所气温指数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首发试点,涵盖了53个基准地,涉及区域内的1个直辖市(上海)、6个省会城市(南京、杭州、合肥、南昌、武汉、长沙)以及众多重要的农业生产县和电力消费城市。未来,郑商所还将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延伸气温指数的覆盖区域。

气候分析和市场调研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阴冷潮湿,气温季节性波动大且持续时间长,因此气温风险总体较高。同时,该地区也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区域内人口总量占全国人口总量的近30%,电力负荷约占全国的24%,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29%,因此潜在避险需求巨大。

业界专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郑商所气温指数在国家级气象团队、数据、技术、标准、规范的支持下,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指数的权威性、合规性、抗操纵性和连续稳定性,为实体经济提供更为精准的天气风险管理工具。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