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东阿阿胶半年度业绩下滑近八成,连续提价导致经销商普遍囤货,终端价格混乱。行业标准缺失,市场充斥劣质产品,阿胶行业亟需规范。


东阿阿胶业绩大幅下滑 折射行业乱象 渠道库存成祸根

7月14日晚间,东阿阿胶半年度业绩下滑近八成的预告震惊市场。连续12年增长的“白马股”季度业绩首现亏损,引发对其提价模式及行业困境的广泛关注。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东阿阿胶连续提价导致经销商普遍囤货,库存成本不一使终端价格陷入混乱。

阿胶行业标准缺失,市场充斥质量参差不齐的产品。随着市场容量饱和,阿胶企业开始残酷的价格战,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由互相成就转为互相伤害。渠道商减少进货,加大促销力度,加剧了终端价格混乱。过去十多年,阿胶行业市场容量从4亿元膨胀到300亿元,繁荣背后是标准缺失下的“囚徒困境”。

渠道库存积压 囤货成负担

在东阿县阿胶街,记者发现多家东阿阿胶和其他品牌阿胶直营店或专卖店。一家东阿阿胶专卖店老板介绍,目前500g红标阿胶售价低于出厂价,市场零售价可达2200元左右。近年来东阿阿胶连续提价,导致销售不佳。经销商与厂家签订协议,完不成销售额只能囤货。

阿胶被认为越陈越好,但根据《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有效期最长不超过5年。渠道商一般囤货2-3年卖出,但市场饱和后,囤货成为负担。经销商资金周转面临考验,减少进货。市面上各年份生产的东阿阿胶价格不一,甚至处理过期产品。

东阿阿胶表示,渠道原本靠囤货盈利,现在转变为靠周转率。公司顺应渠道变化进行了降库存调整。但连续涨价对公司销售有影响,东阿阿胶设定为滋补品中的奢侈品,一般消费者难以承受。

东阿阿胶高级副总裁在投资者电话会上表示,补益品行业增速下降,阿胶品类增速下降到0.03%,公司增速9%。米内网数据显示,东阿阿胶2018年阿胶销售额同比增长5.1%,而行业排名第二的福胶集团阿胶销量同比下滑4.8%。

2018年年报显示,东阿阿胶销售量、生产量和库存量均有所下降。不同信源数据大相径庭,但阿胶销售不畅是不争的事实。囤货成为负担,公司业绩断崖下跌。强势的下游渠道经营模式发生变化,大量利润留给终端渠道,尤其是小厂家话语权较弱。

东阿阿胶高度依赖医药零售系统,但医药零售终端开始寻求内涵式增长,追求高周转率。大量医药连锁企业上市,有动力甩掉低成本库存兑现利润。不同时期形成的渠道库存涌入市场,加剧终端价格混乱。

东阿阿胶提出重启医院市场,走“医疗+药店”双轮驱动模式,拓展阿里健康、京东等电商平台。但券商医药分析师对公司战略调整能否奏效持怀疑态度。

涨价策略失效 行业亟需标准

过去十多年,经销商热衷于囤货,源于阿胶一路提价。东阿阿胶自2006年起开启提价模式,迄今累计提价18次,价格增长近55倍。但提价过程中多次出现业绩大幅放缓情况,甚至引发终端价格混乱。

东阿阿胶一直处在“提价——渠道囤货——渠道去库存——再次提价”的循环中。因提价预期,渠道压货未出现大问题。但2019年二季度可能出现单季度亏损约2亿元,提价营销模式受到市场质疑。

原材料价格攀升,消费人群固定,销量增长难度大。为了应对成本端压力,确保毛利率稳定,只能提价。但行业排名第二的山东福胶集团总裁对东阿阿胶业绩大幅下滑表示理解。

业内人士指出,整个阿胶行业受益于东阿阿胶带头的涨价策略,市场容量快速膨胀。但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大量低成本阿胶充斥市场。淘宝上阿胶块价格从一百多到三千元不等,东阿县有几百家阿胶生产厂家。

阿胶药食同源的属性使其缺乏足够门槛。国内阿胶及阿胶制品缺乏统一行业标准,劣质阿胶产品影响行业健康发展。东阿县人民政府公布了阿胶及阿胶糕的团体标准,并积极推进完善升级,力促将团体标准上升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