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味业:资本市场的消费股明星与调味品行业的领跑者
AI导读:
海天味业作为酱油巨头,在资本市场和调味品行业均展现出强劲实力。其市值突破3000亿元,但市盈率争议不断。机构看好其稳健增长,私募则担忧泡沫。
掌舵者庞康虽未率先将酱油公司推入资本市场,却将其打造成了最不平凡的酱油巨头。9月6日,海天味业(603288,SH)以112.93元/股的收盘价,坐拥3050亿元的总市值,成功超越A股包括万科在内的所有单一上市地产企业。
海天味业展现出了双面风采。在资本市场,其A面光鲜亮丽,业绩增长稳健、资金充沛、应收账款微乎其微、分红慷慨、大股东质押比例低;而在调味品主业上,其B面则表现为营销强劲,全国布局,以狼性竞争抢占市场。
无论是在超市货架还是股市交易屏,海天味业都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然而,对于其持续攀升的股价和市值,市场却存在分歧。一方面,投资者追捧其股价;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忧泡沫。截至今年6月30日,441个基金产品持有海天味业股票,二季度新增363个基金产品“抢筹”。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海天味业,其3000亿元的市值是如何支撑的?这是资本的盲目追逐,还是真正的价值体现?
A面:资本市场的消费股明星
海天味业在资本市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因其稳定的业绩增长和与茅台相似的经销模式,被誉为“调味品界的茅台”。
庞康作为海天味业的领航者,见证了企业的多次改制。早在1982年,他就在海天味业的前身珠江酱油厂担任副厂长。虽然海天味业上市之路历经波折,但在2014年正式登陆上交所主板后,便迅速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上市首日,市值即达到460亿元,超过前三年的营收总和。此后的五年半里,海天味业更是享受了资本市场的无限风光,市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
值得一提的是,海天味业市值从1000亿元增长至3000亿元,仅用时一年。自2019年以来,其股价涨幅已达约68%,市值增长的绝对数接近之前四年的总和。这一表现,让海天味业成为众多上市公司的羡慕对象。
然而,在东阿阿胶、涪陵榨菜等消费股白马神话破灭后,海天味业的股价走势更加引人关注。股吧里,看多者与看空者各执一词,争议不断。
B面:调味品行业的领跑者
在调味品行业,海天味业同样表现出色。2018年年报显示,酱油、调味酱、蚝油三大产品合计收入占总营收的89%,毛利率高达50.55%。
作为行业龙头,海天味业在定价能力、渠道覆盖和品牌拉力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其全国网络布局优势明显,即使在西部地区,收入也远超同行。在酱油市场占有率方面,海天味业占据约18%的份额,而第二至第五名加起来的市场占有率仅约15%。
海天味业在市场推广方面同样不遗余力。从1999年成为首个在《新闻联播》整点报时环节打广告的品牌,到聘请知名主持人汪涵代言,再到冠名多款综艺节目,海天味业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品牌曝光度。
上市后的海天味业,市场推广力度更大,一年的销售费用甚至超过同行的收入。2018年,其销售费用达到22.36亿元,较2014年增长了113%。这样的推广费用让同行望尘莫及。
然而,在研发投入方面,海天味业虽投入巨大,但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并非行业最高。2018年,其“费用化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2.89%,研发人员占总人数的7.07%。相比之下,中炬高新的研发投入占比和研发人员比例均更高。
市盈率争议:资本泡沫还是价值投资?
海天味业稳健增长的业绩是机构持续看好的重要原因。但同时,也有私募投资者认为其难以支撑百元股价和超过50倍的动态市盈率。这种观点在海天味业市值创新高时屡被提及。
尽管存在争议,但海天味业的基本面并未出现异常。今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2.34%。机构在二季度再次疯狂追逐海天味业,新增363个基金产品加入其股东行列。
然而,也有私募人士表示担忧。他们认为海天味业的市盈率长期在40倍~50倍之间波动,建议观望。此外,他们还指出调味品行业的可替代性强,如果仅依靠渠道和议价能力支撑高股价和市盈率,一旦业绩增速不达预期,就可能引起机构出逃。
对于近期股价和市值的新高,海天味业未予回应。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