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央行买国债的传言引发市场热议,沪指全天冲高,国债期货短线拉升。但多家机构认为,央行购买国债并不等同于QE,市场应理性看待传言,基于经济基本面进行投资决策。

 3月28日上午,市场流传出“央行将下场购买国债”的消息,该传言迅速被市场解读为“中国版超级QE(量化宽松)”。知名学者刘煜辉等多个信源均证实了这一消息,导致股市立即作出反应。

沪指全天冲高,尽管在下午2点后有所回落,但仍成功重返3000点。此外,北向资金再度流入,3月以来融资净买入额超过600亿,创下去年以来的单月新高,沪深放量成交9322亿元。国债期货市场也受到影响,短线拉升,截至收盘多数上涨。

然而,摩根士丹利在当天发布的研报中指出,中国央行量化宽松不会发生,这一观点在下午广泛流传,也被认为是市场回落的原因之一。

围绕央行购买国债的传言,市场展开了热烈讨论。多家公募、券商对此给出了最新解读。他们指出,央行购买国债的消息可能源自高层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表述,但央行直接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是违法的,而二级市场购买虽然可行,但并不常用。央行更可能通过质押回购等方式从二级市场购债。

内外资机构普遍认为,央行购买国债并不等同于QE。央行购买国债的底层逻辑在于市场对流动性的期许,通过购买国债,央行向市场注入基础货币,增加了银行系统的流动性,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然而,他们强调,中国版QE不会发生,央行也不会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注入流动性。

相对于股市投资者的兴奋,债市表现相对平静。公募固收基金经理们的看法也较为理性,他们认为,对于未来债券收益率的判断,仍然取决于经济基本面的变化方向。在债券市场短期上涨过多后,二季度可能面临一定调整压力。

综合来看,虽然央行购买国债的传言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但多数机构认为,这一解读并不等同于QE,也不会导致央行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注入流动性。市场应理性看待传言,并基于经济基本面进行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