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要求长期破净公司制定估值提升计划。文章探讨了市值管理的主要方式,包括并购重组、分红等,并对比了中美银行业估值差异,提出市值管理应因企施策,推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合理反映公司质量。

11月15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明确上市公司需聚焦主业,通过提升经营效率和盈利,以及并购重组等手段来管理市值。对于长期破净公司,特别要求制定估值提升计划,并强调市值管理应因企施策。

截至11月22日,沪深两市共有402家破净公司,主要涉及银行、房地产、建筑、钢铁、煤炭及商业等传统行业。其中,银行业和煤炭行业业绩稳健,而其他行业则表现各异,不少处于亏损状态。市值管理的主要方式包括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现金分红、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披露、股份回购及大股东、董监高增持等。

对于业绩较好的银行、煤炭等行业,上市公司可通过加大分红力度和频次,提供稳定的红利回报,便利现金流模型估值。同时,回购股份、大股东及董监高增持,以及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和信息披露,也是提升估值的有效途径。对比中美两国市场银行股的估值,A股市场银行股的市盈率及市净率均远低于美股,显示出A股银行业上市公司在市值管理方面存在巨大潜力。

A股市场银行股估值低的原因,部分在于投资者对银行不良资产的担忧。市值管理不仅有助于上市公司再融资、避免国有资产低价贱卖,维护投资者利益,更能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声誉,消除不良资产的负面影响。对于盈利能力较差的破净公司,选择市值管理方式需更为审慎。

净资产并不代表公司内在价值,一些公司破净是因为投资者难以看到回报。这类公司可能缺乏资金进行回购,大股东及董监高也可能因对公司价值判断而缺乏增持意愿。对于传统行业上市公司,跨行业并购重组可作为市值管理方式之一,但管理人员需对新行业有所了解,以避免并购后的整合失败或失控。

市值管理的核心是推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合理反映公司质量,而非单纯讲故事或诱导市场炒作。上市公司应立足提升公司质量,围绕主业实施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营水平和发展质量。对于业绩较差的破净公司,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要成为有效的市值管理方式,需设立经营业务业绩门槛,确保激励对象与员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与上市公司和其他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

市值管理举措的市场响应和股价表现,主要取决于市场而非上市公司。目前A股市场炒作热点聚焦于题材概念,市值管理举措如分红等往往不受市场关注。若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国企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估市值管理效果时,应综合考察上市公司利润提升、创新成果数量、同类型上市公司估值及市场波动等指标,以真实评测市值管理的效果。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