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临近年末,券商纷纷揭晓2019年度策略会日程,市场研报数量激增引发关注。本文回顾了2018年研报产出情况,分析了研究员压力及研报质量问题,并提及首席经济学家将纳入规范范畴。

临近年末,各大券商纷纷揭晓2019年度策略会的日程安排,预示着新一轮市场展望的序幕即将拉开。

回顾2018年,尽管A股市场表现低迷,但这并未阻挡卖方分析师们研报产出的热情。据统计,今年各大研究机构已累计发布研报高达14.2万份,按此速度推算,全年研报数量有望突破17万份大关,堪称研报界的“印刷机”。

然而,在这庞大的研报海洋中,并非所有内容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部分卖方分析师推荐的股票频频失误,甚至不惜推荐问题公司,留下了不少市场争议和败笔。

研报数量激增背后

近十年来,市场研报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从2008年的5.9万份到2017年的16.4万份,再到2018年平均每天发布467份,研报数量几乎翻了一番。大型券商研究机构作为研报输出的主力军,如中信证券、申万宏源等,均发布了数千份研报。

从研报类型来看,个股研报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今年共发布了63722篇,覆盖了2101只沪深股票。其中,医药行业个股报告数量最多,高达5405篇,显示出市场对医药行业的高度关注。

研究员压力山大

在这17万份研报的背后,是无数笔耕不辍却又略显疲惫的研究员。截至10月底,市场上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分析师)从业人员共有2874人,平均每位分析师今年以来出产了约50份报告。在佣金分仓模式的压力下,分析师们除了做好研究工作外,还需努力博得市场关注。

尽管研报数量对于评选有一定意义,但对于佣金收入的作用有限。一些券商已经开始改变内部考核指标,以期减轻分析师拼数量的现状。

研报质量引关注

随着研报数量的激增,市场对研报质量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例如,贵州茅台三季度业绩不及预期导致股价一字跌停后,各大券商纷纷下调其评级。然而,此前贵州茅台曾是众多机构推荐的个股之一。

此外,还有分析师因推荐问题公司而引发市场争议。某中型券商分析师多次推荐神雾集团,甚至在自媒体质疑其关联交易、现金流恶化时仍力挺该公司。然而,神雾集团随后陷入股价闪崩、平仓危机等一系列困境。

首席经济学家纳入规范

为了提升市场研究的质量和规范性,不仅行业分析师需要对报告质量负责,各家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也将被纳入规范范畴。上周五,中国证券业协会召集了30多位首席经济学家在北京与监管层座谈,并明确了将证券分析师与投资顾问委员会变更为证券分析师、投资顾问与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的决定。

监管层对首席经济学家的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等。这一举措旨在加强市场研究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