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新发市场回暖,ETF类产品成亮点
AI导读:
基金新发市场自11月以来显著回暖,尤其是ETF类产品表现抢眼,新发规模占比创近十年新高。同时,中证A500指数系列产品成为市场热点,多只产品实现顶额募集。整体来看,市场资金正在向权益市场转移。
华北一位基金市场部人士透露,近期市场新发产品类型从债券基金转向权益产品,尤其是ETF类产品表现抢眼,但其他产品销量平平。从存量基金的规模变化来看,资金正在向权益市场转移。
自11月以来,公募新发市场显著回暖,时隔4个月再次突破千亿元发行量,月平均发行份额也创下近三年新高。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回暖主要由股票型基金推动,新发规模占比高达71.01%,创下近十年月度新高。
数据显示,上周各家公募共上报了35只基金产品,其中权益类产品有26只,指数类产品更是多达22只。这表明,指数产品在当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且机构仍在积极布局。
新发市场重返千亿高峰
尽管市场再次震荡调整,但新基金发行市场在11月却表现出色,发行规模大幅增加。截至11月26日,共有77只新基金成立,总发行规模达到1345.03亿元,较上月增长3倍以上。
与此前7月至10月连续4个月发行规模低于900亿元的情况相比,11月的平均发行份额为17.47亿元,不仅刷新了年内纪录,也达到了近三年的高点。其中,中证A500指数系列产品成为最大的助力,多只产品实现顶额募集,拉高了当月的发行平均值。
今年以来,新发基金的数量和总份额已经双双突破整数关口,分别达到1003只和1.02万亿元。此外,还有22只产品已经结束募集,其中18只为权益类产品,若成立公布募集规模,本月的发行成绩将进一步提升。
对比来看,今年3到6月也迎来了基金发行的小高峰,但彼时的发行规模主要由债券型基金支撑。而在11月,权益类产品成为主流,尤其是中证A500指数系列产品的热销,成为市场的一大亮点。
基金公司应对策略各异
面对基金新发市场的变化,各家基金公司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拥有ETF等被动产品的公司大多在加班加点做材料,积极上报新产品。而没有指数和ETF产品的公司则相对谨慎,新发产品以客户需求为前提进行匹配。
部分基金公司暂时没有产品新发计划,而是对存量基金进行持续营销。不同渠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如银行渠道主要推固收类产品,线上渠道则推权益类。但整体来看,效果并不算很好。
业内人士认为,新基金的发行量是反映投资者情绪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市场好转,权益类尤其是指数产品更受欢迎。投资者和基金公司本身都会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营销重心和产品布局。
金鹰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刚表示,国内市场前期已充分定价政策的乐观情形,预计短期市场仍将震荡承压。他建议投资者短期对国内权益保持中性偏乐观态度,保持均衡配置,并关注具有较强业绩支撑、低估值的大盘价值股以及黄金、军工和粮食能源等板块。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