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长江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包承超解读“中特估”概念,指出其兼具天时地利人和,央国企通过改革提升盈利能力,投资者可从形式和线索两个维度把握投资机会。

嘉宾介绍:包承超,复旦大学数理经济学学士及西方经济学硕士,现任长江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同时担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专硕行业导师。自2016年3月加入长江证券以来,包承超凭借卓越的分析能力,荣获2021年新财富最佳策略分析师第三名、水晶球最佳策略分析师第一名以及新浪金麒麟策略研究最佳分析师第一名。

今年以来,“中特估”概念下的国企标的再次成为投资者瞩目的焦点。如何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尤其是“中国特色”背后的深层含义?央国企进行了哪些改革以提升盈利能力?投资者如何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把握央国企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

长江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包承超指出,“中特估”概念兼具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宏观经济承压背景下,盘活国有资产的需求日益迫切,国企考核体系也相应调整。叠加国企本身估值偏低,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对比,都存在着估值回归和修复的空间。“中特估”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央国企价值实现的重要结构。从投资机会角度看,无论是基于高分红、高股息的形式维度,还是基于财务指标的线索维度,央国企都能为投资者提供未来的投资方向。

在详细解读“中特估”时,包承超首先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特色”的变化。从历史周期看,国企央企的估值普遍偏低,特别是在与其他行业或类型企业的比较中,国企的估值劣势尤为明显。然而,近年来,随着国企盈利能力的提升,估值修复的逻辑逐渐显现。

包承超进一步指出,“中特估”并非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宏观角度看,经济承压和改革转型的深水区使得盘活国有资产成为必然选择。从股票市场角度看,国企估值偏低,但盈利能力逐渐提升,为估值修复提供了基础。此外,国企考核体系的变化,从注重总量指标转向注重质量指标,也符合二级市场投资人的评估标准。

在谈到央国企的改革时,包承超表示,过去十年中,国企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工作,特别是2018年以后,国企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从政策试点到落地实施,国企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逐渐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改革不仅提升了国企的盈利能力,也改善了上市公司的报表质量和盈利能力。

最后,包承超从形式和线索两个维度为投资者提供了把握“中特估”投资机会的建议。从形式维度看,投资者可以优选行业本身不错且国企央企占比较高的行业进行投资。同时,高分红+国企的组合也是很好的投资策略。从线索维度看,投资者可以关注国企考核体系变化带来的财务指标变化,以及股权激励政策下盈利指标较高的标的组合。

总之,“中特估”概念的提出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通过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以及央国企的改革成果和盈利能力提升情况,投资者可以在资本市场上找到未来的投资方向。

以下为文字精华:

1、长江证券包承超:中特估兼具天时地利人和

提问:如何理解中国特色估值体系?

包承超:中国特色估值体系需要从横向和纵向角度理解“中国特色”的变化。从历史周期看,国企央企估值偏低;从数据角度看,国企估值普遍低于非国企。然而,随着国企盈利能力提升和考核体系变化,“中特估”已成为央国企价值实现的重要结构。

2、长江证券包承超:改革十年央国企盈利提升

提问:央国企进行了哪些改革以提升盈利能力?

包承超:过去十年中,国企进行了大量改革工作,包括政策试点和落地实施两个阶段。这些改革逐渐提升了国企的盈利能力,改善了上市公司的报表质量。特别是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使得企业管理层更加积极地经营企业。

3、长江证券包承超:两大视角寻找中特估机会

提问:如何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投资央国企上市公司?

包承超:投资者应从形式和线索两个维度寻找“中特估”的投资机会。从形式维度看,优选行业本身不错且国企央企占比较高的行业进行投资;从线索维度看,关注国企考核体系变化带来的财务指标变化以及股权激励政策下盈利指标较高的标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