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
AI导读:
面对国际竞争和复杂局势,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关键。国有企业应提高政治站位,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通过科技创新等措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当前,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拥有先进技术特别是颠覆性重大技术,以及世界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国家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应提高政治站位,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
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全面完成,独立市场主体地位确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新要求,推动国有资本向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特别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承担更多责任。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保障民生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通过科技创新投入、绿色发展理念及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企业由低成本竞争力向技术创新支撑的核心竞争力转变,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驱动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升级。
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税收增加及居民收入提高,为增进民生福祉提供多方位保障。此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持续赋能公共服务,提高效率和质量,降低供给成本。
国资国企在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大有可为。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和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国有企业具备雄厚的资本实力、丰富的技术储备,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国资委明确表示将打造“创新高地”“产业高地”“改革高地”,推动中央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主阵地、主力军作用。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紧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设备改造、技术攻关等方式,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未来五年,中央企业预计安排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总投资超3万亿元。
此外,国资国企在探索新型体制机制方面潜力巨大。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国家推动国有企业构建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包括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等,旨在推动以创新创造为导向的新型生产关系。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动力
为了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履行国家战略使命,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先进生产要素集聚。
一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更大突破。国资国企要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努力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和源头底层技术。
二是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引导国有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完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设置更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充分调动国资国企积极性,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引导资源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三是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充分发挥“两类公司”功能特点,以资本为纽带、产权为基础,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责,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向符合新质生产力的方向调整,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作者:诚通证券研究所李宗光、钟山;本文是国务院国资委2024年“揭榜挂帅”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