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上市公司掀起董责险购买热潮
AI导读:
年末上市公司间再次掀起购买董责险(董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热潮。今年以来已有232家上市公司宣布购买或续购,旨在解除董监高履职后顾之忧,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但专家提醒需注意除外情形。
临近岁末年关,上市公司间再次掀起一波购买董责险(即“董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的热潮。据《经济参考报》记者统计,以公告日期为准,12月以来,已有21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购买董责险;今年以来,该数字已攀升至232家。
董责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旨在解除投保公司董监高在履职过程中的后顾之忧,提升其责任感和赔偿能力,从而助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然而,专家也提醒,董责险并非万能,需警惕其除外情形。
年末董责险购买热潮涌现
12月20日,金凯生物宣布拟为其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购买责任保险,责任限额为不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年,保险费用不超过30万元/年。除金凯生物外,12月内还有包括福石控股、中国重汽等在内的21家上市公司宣布购买董责险。
从投保理由来看,多数公司均表示此举旨在保障投资者利益、降低运营风险,并促进管理层充分行使权利、履行职责。同时,董责险也被视为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手段。
据统计,截至12月25日,年内已有232家上市公司购买或续购董责险,其中制造业企业占比最大,如电子行业、医药生物行业等。此外,中游企业也逐渐加入购买大军,不乏千亿市值上市公司。
从责任限额来看,A股上市公司董责险保单限额多位于5000万元至1亿元人民币区间,部分公司如美的集团等更是购买了高达8000万美元的巨额保单。
董责险购买热潮背后的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魏丽指出,董责险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责任保险,主要保障公司董监高在行使管理职责时因失职、错误或疏忽所引起的法律责任。近年来,随着证券欺诈案件增多,上市公司及其董监高的诉讼风险大幅上升,董责险投保率也随之高涨。
据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保险业务团队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董责险市场报告(2023)》显示,自2019年以来,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的数量逐年增加,2020年至2022年更是实现了大幅增长。
专家分析认为,新《证券法》的实施以及中国式证券集体诉讼制度的建立,大幅提高了A股上市公司及其董监高的诉讼风险,从而推动了董责险投保率的快速增长。
专家建议合理利用董责险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上市公司在接连被罚后选择紧急购买董责险。然而,法律界专业人士提醒称,董责险并非万能,需注意其中的除外情形。对于故意行为、欺诈行为等,保险公司一般不负责赔偿。
据《中国上市公司董责险市场报告(2023)》显示,已发生的董责险索赔中,最主要的原因与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行为有关。专家建议,上市公司应合理利用董责险,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魏丽表示,董责险可以补偿部分赔偿责任,但无法转移违法犯罪的责任。因此,上市公司应合理使用董责险,同时加强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