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董责险投保量在经历三年连续激增后,2023年首次出现回落。据最新报告显示,去年A股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的数量较上年下滑10%。本文探讨了董责险投保量回落的原因及市场新趋势。

董责险投保量在经历三年连续激增后,2023年首次出现回落。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保险业务团队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董责险市场报告(2024)》显示,去年A股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的数量较上年下滑10%,共计304家公司投保。

自2020年3月新《证券法》实施以来,A股上市公司因为诉讼风险上升,主动购买董责险的比例持续攀升。2020年公开披露投保董责险的上市公司为119家,2021年增至248家,2022年则达到337家。然而,2023年投保量却出现下滑,这一趋势引发了市场关注。

董责险,全称董事、监事及高管责任保险(D&O保险),是全球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自2002年进入中国已有21年,但之前国内上市公司投保意识一直不高,董责险仍属小众险种。北美上市企业投保率最高,中国香港市场上市企业投保率接近100%,而纯境内上市公司投保率则较低,在15%左右。

报告指出,2023年上市公司计划投保董责险的数量与去年相比略有回落,一方面是因为前期典型的虚假陈述案曝光已经过去一段时间,市场对证券诉讼风险上升的反应逐步消化;另一方面是董责险非强制保险,主要依赖上市公司的主动风险管理意识。此外,考虑到实体经济发展的挑战,也有上市公司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

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公司购买董责险数量遥遥领先,占比超六成。从地域分布来看,经济发达的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是购买董责险的主力。报告还提到,2023年购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中,民企占据多数,占比近75%。

值得注意的是,董责险保单限额仍待提高。目前,选择5000万元至1亿元人民币保额的上市公司占大多数。然而,随着投资者索赔风险的日益上升,建议A股上市公司应考虑购买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保单限额。报告还指出,影响A股董责险市场发展的主要挑战包括缺乏公开理赔案例、客户投保意愿不强及客户决策流程复杂等。

(图片来源:国际金融报;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