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责险增速放缓,新《公司法》或成新契机
AI导读:
近年,董责险增长放缓,2023年A股上市公司首次发布购买董责险公告信息的上市公司同比下滑10%。新《公司法》或成为推动董责险热度上升的契机,鼓励上市公司为董事投保责任保险。
近年,董责险(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以A股上市公司在2023年全年发布的公告为样本,共计304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购买董责险的公告,排除往年已发布购买信息的公司后,2023年首次发布的上市公司数量为174家,同比下滑10%。
建纬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律师王民指出,这种放缓的原因包括市场对证券诉讼风险反应逐步消化、需求减弱,董责险作为非强制保险依赖于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意识,以及实体经济挑战下部分上市公司出于成本考虑。平安产险总部重要客户部高端产品团队高级总监沈乐行则预计,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市场全量投保董责险及新采购董责险的上市公司将持续稳定增长。
董责险主要保障上市公司董监高因工作疏忽或不当行为被追究责任时,由保险公司赔偿法律诉讼费用及其他民事赔偿责任。自2002年引入中国后,董责险市场反响冷淡,直至2020年起开始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A股公开披露投保董责险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39家、119家、248家、337家及304家。
王民律师表示,新《证券法》确立的“中国式证券集体诉讼制度”提高了诉讼风险,康美药业等案件唤醒了上市公司对董监高责任风险的意识,推动了董责险需求的上升。然而,2023年上市公司计划投保董责险的数量与2022年相比略有回落。
沈乐行认为,2023年投保端数据下滑的结论仅基于当年发布采购公告的上市公司,而非全量已投保的A股上市公司。截至2023年底,已投保的上市公司实际约1104家,整体投保家数仍维持增长。他预计,随着新《公司法》施行和监管机构构建追责体系,今年投保董责险的上市公司将持续稳定增长。
赔付方面,2023年购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中,民企占比接近75%,成为主力。然而,董责险仍属于“小众险种”,市场对其实际赔付效果了解有限。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非权益合伙人朱媛媛分析,目前缺少可供参考的典型案例,制约了董责险的发展。
王民律师指出,近两年未出现董责险赔付的公开案例,上市公司对董责险的热情逐渐冷却,部分公司持观望态度,导致2023年董责险产品费率下降。根据调查,接近90%的受访者表示2023年董责险市场费率略有下降或出现大幅下降。
2023年仅2家财险公司披露了5笔董责险赔付案例,合计赔付约9097万元。其中,美亚财险赔付8367万元,苏黎世财险赔付730万元。王民律师称,信息披露违法是董责险索赔的主要原因,其他可能包括股东派生诉讼与雇佣不当行为。内幕交易与操纵市场情况索赔成功较难。
业内人士认为,将于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公司法》将成为推动董责险热度上升的契机。新《公司法》首次引入董责险制度,鼓励上市公司为董事投保责任保险。随着证券虚假陈述诉讼前置程序的取消和代表人诉讼机制的适用,以及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董事高管责任的强调,上市公司及其董监高面临的索赔风险和赔付压力不断增大。预计随着董责险实际理赔案例的增多,董责险将展现其积极意义。
沈乐行表示,随着投资者保护持续深入,证监系统对依法全面加强监管和“长牙带刺”式监管成为重要方向。在此环境下,上市企业及相关主体的风险认知和触感将深化,对董责险的投保需求也将提升。可以预见,除快速发展的上市企业外,非上市企业也将更加重视经营风险保障,董责险面向不同客群的多样化产品迭代和创新将推动其发展。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