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小企业面临账款拖欠问题,国务院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通过明确职责、规范支付行为等措施,为中小企业追讨账款提供法律保障。法律、监管、信用等多方面需协同发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中小企业蓬勃发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法律、监管、信用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助力中小企业解决账款拖欠问题,实现轻装上阵。

  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要切实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近期,国务院修订并发布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旨在通过明确职责、规范支付行为、强化支付责任等“硬约束”措施,破解中小企业“要债难”的困境。

  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增长、就业吸纳与创新驱动的核心力量,近年来却频繁遭遇账款拖欠问题。这与其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密切相关。账款拖欠不仅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导致生产停滞、经营陷入困境,还会打乱企业的发展节奏,影响战略布局,削弱竞争力,甚至影响信用评级,增加融资难度。

  党中央高度重视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从制度层面规范了款项支付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为中小企业追讨账款提供了法律保障。其中,明确了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必须到位,不得由施工单位垫资;机关、事业单位采购货物、工程、服务后,需在30日内支付款项;不得强制要求以审计结果作为结算依据等。此外,国家还将建立统一的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处理期限最长不超过90日。这些规定,将成为解决拖欠问题的有力工具。

  通过“硬约束”破解中小企业“要债难”,是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法律、监管、信用等多方面需协同发力,确保这一“硬约束”真正落地,让中小企业在公平、有序、诚信的环境中蓬勃发展。

  (摘编自《新华日报》)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