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湖南师范大学与益阳高新区合作建立研究院,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文章还提出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拓展载体、健全评价和激励机制等建议。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当前,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发展正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突破,而要将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科技成果转化这一桥梁纽带至关重要。近日,湖南师范大学与益阳高新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湖南未来光电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将聚焦于国家信息技术的战略重点,以智能交互技术为突破口,构建一个集技术研发、孵化、中试、产业化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这一举措将有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助力光电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成效。

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着眼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协同发展,既要产出更多的科技成果,也要确保这些成果能够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地方、高校和企业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合作,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推动产教研的深度融合。

首先,我们需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各地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推动高校与产业园区、企业的联动,深化地校企的协同合作,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如“政府+高校+企业”、“产业园区+高校”、“企业+高校”等,并建立面向需求的合作机制,如“政府/企业出题+高校揭榜挂帅”。企业应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大研发投入,与高校共同开展科研攻关。高校则需根据产业需求,整合学科资源、科技平台与人才优势,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推动科技成果顺利跨越产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三个阶段。

其次,我们要拓展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各地应加大投入,建设大学科技园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新型校企合作研究院等,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立全周期对接、一站式服务体系,贯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全链条,为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提供直通车。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的区位优势,围绕“四个面向”,践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联动,打造创新创业高地、人才集聚洼地、技术转移重地。

最后,我们需要健全成果转化评价和激励机制。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高校应建立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制度,全面准确反映成果的创新水平和转化应用绩效。同时,探索实施“人才旋转门”制度,解决企业任职创业、指导技术攻关的教师的后顾之忧。政府应组织第三方评估团,科学、客观地评价科技成果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并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登记、收益分配制度和服务保障体系,提高研发人员的收益占比。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