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BAT科技大厂在MCP服务上发力,助力中小企业开发AI应用。阿里云全面支持MCP服务部署和调用,腾讯、百度等也有所布局。MCP服务成为大模型厂商的共同选择,加速AI应用爆发。阿里云推出AI生态伙伴计划,拓展百亿市场。

看起来,BAT不仅想在C端市场打造AI超级应用,更想在B端市场掀起“流水线革命”,助力中小企业开发出更多AI应用。4月9日,阿里云宣布在百炼平台全面支持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模型上下文协议)服务部署和调用。用户无需管理资源、开发部署、工程运维等,5分钟即可快速搭建一个连接MCP服务的Agent(智能体)。阿里云智能集团资深副总裁、公共云事业部总裁刘伟光在阿里云2025AI势能大会上表示,阿里云在基础设施和数据服务层面已深耕多年,未来新型开发构建层和应用生态层将成为发力重点,将持续加大投入,推动AI与云的深度融合。

腾讯、百度等科技大厂也在MCP服务这一打通大模型领域的“USB接口”上有所布局。随着Deepseek、通义、混元、文心等开源模型日益增多,中小企业和开发者能否迅速开发出简单好用的AI应用,成为他们选择接入哪家大模型的关键。而在C端市场普遍采取免费模式后,B端市场已成为大模型商业模式落地和生态布局的重要战场。

构建AI应用流水线

如何降低门槛,让更多企业客户开发AI应用,成为大模型厂商当前的发力重点。MCP服务成为他们的共同选择。阿里云百炼上线的MCP服务可快速将大模型转化为真实场景的生产力工具,平台集成了阿里云函数计算、200多款业界领先的大模型、50多款主流MCP服务,全面解决Agent开发所需的算力资源、大模型资源和应用工具链等问题。

刘伟光表示,MCP作为业界公认的标准,有望加速AI应用爆发的“最后一公里”连接。他提到,在MCP之前,函数调用、提示词工程、插件等方式均尝试过,但MCP通过统一标准接口,类似于电脑手机中的USB—C、Type-C接口,降低了大模型与外部系统的集成门槛,“2025年必将成为中国AI应用爆发的元年。”阿里云百炼高级产品专家徐志远也表示,Agent所需的模型、工具等要素过去并不统一,协议、接口、范式及迭代方法也未达成共识,“MCP的出现,包括模型的出现本身就是共识的构建,能更好地推动应用发展。”

腾讯云也发布了支持MCP插件托管服务的“AI开发套件”,助力开发者最快5分钟搭建业务型AI Agent。即将举行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也将“如何让MCP成为AI应用爆发的钥匙”作为分论坛主题之一。国外大模型厂商如OpenAI、谷歌也相继宣布对MCP服务的支持。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表示,传统开发模式下,每个模型与工具的连接需单独适配,开发成本高、效率低。而MCP这一“万能钥匙”能一次性解决多个问题,降低开发AI应用的难度。国内厂商上线MCP服务,不仅紧跟技术潮流,提升AI系统的易用性、安全性和兼容性,还能与其他厂商、开发者合作,共同做大AI生态。

B端生态建设加速

庞大的AI生态及商业潜力,是科技大厂纷纷发力MCP的重要原因。阿里云百炼平台已上线50多款阿里内部和第三方的MCP服务,并宣布AI生态伙伴计划——“繁花”计划,推出AI应用与服务市场。未来三年,阿里云将在基础设施、模型、数据、工具、应用、交付六大领域与生态伙伴合作,服务百万云上客户,拓展百亿市场。

行行AI董事长、顺福资本管理合伙人李明顺认为,随着模型公司能力的开放,大量开发工具的出现将形成供第三方选择的市场。腾讯、阿里等平台型厂商具有行业生态主导优势。AI应用开发市场的出现将推动AI应用开发更加差异化,同时促进云计算厂商算力需求的增长和算力的消化。

然而,随着AI基础大模型日益增多,当人人都能通过MCP服务成为程序员时,大模型厂商如何保持独有竞争力成为挑战。徐志远表示,Agent+MCP的落地关键在于模型能力是否支持深度推理和对复杂任务及工具的调度,以及提供的MCP服务是否稳定、可用和高效。

阿里云在AI基建方面持续投入。刘伟光透露,过去一年,阿里云平台大语言模型的API调用量和企业接入数量均增长近100倍。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MCP服务仍处于发展早期,在安全性、兼容性等方面有待改进。但作为大模型应用开发的统一标准接口,MCP的出现是否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类似安卓商店的“大一统”应用开发市场?李明顺认为,这一猜想有可能实现,但市场规模可能更多是百万级的开发者或企业级用户。张孝荣则认为,出现统一的应用开发市场非常难,因为各家在技术和数据上存在差异,更愿意在自己的生态内打通MCP。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