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废旧手机数量庞大但回收比例不高,数据安全成为回收难题。近日,中国资环手机安全回收处置示范项目顺利完成试运行,开始提供安全回收服务。集约化处置模式有助于解决数据安全难题,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加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作为各大应用场景的重要终端,手机在休闲娱乐、即时通信、智能控制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功能不断增多,迭代速度加快,这也导致了手机闲置量和报废量的持续攀升。据行业数据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手机闲置总量或将突破60亿部大关,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

  废旧手机中蕴藏着金、银等贵金属,回收利用潜力巨大。然而,尽管废旧手机数量庞大,但真正参与回收的比例却并不高。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废旧手机约为6亿至7亿部,而回收处理量却仅有2亿至3亿部。由于折旧成本较高,许多消费者选择将“不值钱”的手机束之高阁。

  手机作为个人隐私信息的载体,其数据安全备受关注。即便旧手机已恢复出厂设置,仍有可能通过数据恢复软件获取聊天记录、支付信息等敏感数据。因此,出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考虑,不少消费者宁愿将旧手机封存也不愿参与回收。

  过去,废旧手机的回收方式较为零散,消费者多通过二手平台转让闲置手机。近年来,随着旧手机流通的规范化、标准化、便利化程度逐步提升,但仍存在数据泄露风险、定价机制不透明、分级评定体系不完善、售后保障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废旧手机回收和流通环节亟待解决的痛点和难点。

  近日,中国资环手机安全回收处置示范项目顺利完成试运行,并正式面向省会城市开通手机安全回收处置服务。消费者可通过“芯碎无忧”微信小程序下单,选择上门服务或邮寄保密回收。手机将被送往专业的处置基地,经过安全拆解、机械破碎、末端熔炼等环节,实现安全销毁。整个过程可视化、可监控、可追溯,有力保障了消费者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这种集约化处置模式,不仅解决了废旧手机回收中的数据安全难题,还推动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它让闲置设备中的贵金属资源得以重新焕发活力,为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废旧手机的充分回收利用,有助于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加速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在废旧手机回收过程中,解决痛点和难点只是第一步。要实现从粗放回收到集约处置,再到精细利用的转型,还需技术创新、消费理念和市场机制的同步升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关键词:废旧手机回收、数据安全、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