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量产及技术突破成关键
AI导读:
4月10日,高工人形机器人技术应用峰会上发布蓝皮书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为63.39亿元。然而,人形机器人要实现量产还需解决多种工程化问题,技术、供应链和市场等多个环节都需要持续优化。同时,量产与落地场景的选择也成为行业热议话题。
4月10日,在2025(第二届)高工人形机器人技术应用峰会(下称“峰会”)上,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发布了《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下称“蓝皮书”)。蓝皮书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为63.39亿元;到2030年,销量将接近34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640亿元;到2035年,市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
年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量产”声浪不断,多家本体厂商近期明确了量产节点。然而,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仍以科研开发者和技术爱好者为主,面向实际应用场景的出货比例较低。他预计,2025年将成为场景化落地的起始年份,2026年可能实现批量化规模应用,B端市场将率先起量,C端市场的成熟预计将在2030至2031年左右。
多位与会嘉宾表示,人形机器人要实现量产还需解决多种工程化问题,技术、供应链和市场等多个环节都需要持续优化。目前,零部件硬件性能不过关是制约量产的关键因素之一。人形机器人需要具备重量轻、体积小、能量密度高以及耐冲击性强等特点,但现有零部件材料和工艺难以完全满足这些需求。此外,人形机器人底层算法尚未统一,多项核心技术亟待突破。
在落地过程中,人形机器人是先进入特定场景还是先量产,成为行业热议的话题。多位嘉宾认为,两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并行或分阶段推进的策略选择,最终取决于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成本控制等多重因素。同时,人形机器人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必须依靠场景、技术的驱动,关注高附加值行业。
卢瀚宸提示称,行业当前极其火热,但所追求的量产必须是有正向现金流的量产。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