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打假典型案例发布,2025年“绿剑护粮安”行动启动
AI导读:
农资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近期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农资打假”典型案例,涵盖利用网络电商平台销售伪劣农资等手段。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5年“绿剑护粮安”执法行动,旨在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粮食安全。
农资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被誉为粮食的“粮食”。春耕备耕之际,优质农资的供应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全年粮食产量。在粮食生产的关键时刻,净化农资市场显得尤为迫切。
近年来,利用网络电商平台销售伪劣农资,以及“农资忽悠团”打着“专家讲座”“科技下乡”等旗号进村兜售伪劣农资,成为典型的犯罪手段。这些“农资忽悠团”流窜于乡村之间,组织化程度高、欺骗性强,给农民造成了巨额损失。
为了打击此类犯罪行为,最高人民法院近期发布了4件“农资打假”典型案例,涉及种子、农药、化肥等重要农资,涵盖了利用网络电商平台销售伪劣农资、“农资忽悠团”进村兜售等典型手段,彰显了法律在维护农资市场秩序、保障农民权益方面的决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无资质的农资“黑作坊、黑工厂、黑窝点”,要坚决依法打击、取缔;对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要严处重罚,不留死角。
粮食安全是国家大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为了充分发挥农业执法对“三农”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5年“绿剑护粮安”执法行动。
农业农村部法规司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2025年“绿剑护粮安”执法行动的重点任务包括农资质量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动植物检疫执法、畜禽屠宰执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执法等五个方面,旨在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保障春耕农资优质供给,落地见效是关键。今年,农业农村部将以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跟踪问效。执法行动将继续指导各地集中力量打击坑农害农、危害粮食安全等违法行为,为护航粮食生产作出农业执法贡献。
(文章来源:人民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