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旨在规制算法对个人数据的无限窃取和使用,引导算法向善,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算法环境。

为进一步深化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的综合治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以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近日联合发布了通知,正式部署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简称“专项行动”),旨在规范网络平台的算法应用。(11月24日新华社)

算法,这个看似远离公众生活的术语,在网络空间中实则无处不在。打开购物软件,首页推荐的商品往往能精准击中用户的审美;登录论坛,相关话题仿佛总能与用户的心声产生共鸣;计划旅行时,App则迅速推送当地的酒店攻略和游玩路线,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

面对这些由大数据驱动的智能推送,有人将其视为数智化时代的“贴心”服务,甚至戏称“大数据最懂我”。然而,当这种“懂”的背后隐藏着利益关联时,所谓的“贴心”便显得不那么单纯了。

随着算法机制的日益复杂和升级,其对人类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著。研究表明,视频平台的推荐算法倾向于推送娱乐化内容,从而限制了公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这仅仅是“信息茧房”效应的一个缩影。算法根据用户的性别、年龄、生活背景等特征进行个性化推荐,导致用户在网络世界中看似自由探索,实则只是在熟悉的“小圈子”里打转。

此外,大数据“杀熟”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作为平台的忠实用户,在消费时却往往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外卖、快递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算法对劳动者的“拿捏”更是显而易见。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外卖派单系统变得异常精准,使得骑手即便全力以赴,也只能在算法设定的“及格线”上挣扎。

此次“专项行动”的推出,正是针对这些算法滥用问题而采取的有力措施。它聚焦于同质化推送导致的“信息茧房”、违规操纵榜单炒作热点、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以及大数据“杀熟”等核心议题,旨在规制算法对个人数据的无限窃取和使用,引导算法向善,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算法环境。此举不仅回应了群众的关切,也彰显了对网络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

算法本身只是一种技术工具,其正面或负面效应完全取决于使用者的操作意图。因此,“专项行动”不仅是对企业进行对照整改的善意提醒,也是对违法违规行为的严厉警示。未来,各大互联网企业应主动对标检查、及时整改,将算法技术用于正当目的,让大数据在合理合规的框架内真正成为用户的“贴心助手”。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