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国家发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禁止在预包装食品标签上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进行特别强调。新规将解决市场乱象,整体提升食品标签标注要求,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

各类产品包装上的“不添加”“零添加”即将成为过去。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新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明确提出,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线下商超实地走访发现,当前“零添加”基本覆盖了食品饮料的各个领域,但不同商家定义的“零添加”都有各自的标准,乱象频发。比如,有的产品没有添加防腐剂,但却有其他类添加剂;有的标有“0添加蔗糖”,但却含有其他类型的糖。

“零添加”是个“筐”,啥都往里装。记者在某线下商超看到,“零添加”概念已经覆盖了多个商品品类,酸奶、调味品、火锅底料等产品包装上,大多都有“零添加”或“0添加”字样。

即便是同一品类,不同品牌对“0添加”也有着不同解释。以调味品为例,有的品牌标注的零添加,是不含防腐剂、合成色素、食用香精和甜味剂,但有的也仅仅窄化为“不添加防腐剂”。如海天的一款金标生抽,标注不含防腐剂、甜味剂,但含有白砂糖;而李锦记的一款锦珍生抽,标注“0添加”,却含有三氯蔗糖。

有的产品在广告宣传中仅说明是“0添加”,却并没有说明到底没有添加什么。比如某商超的火锅底料广告图,当中有着明显的“0添加”字样,但至于是什么“0添加”,消费者仅从海报上无法得到答案。

低温酸奶、乳制品饮料也是“0添加”概念最受欢迎的品类,有不少酸奶产品都标注着“0蔗糖”,但这并不意味着产品中不含其他糖分。某款酸奶标注“0添加蔗糖”,配料表中却标注着木糖醇、聚葡萄糖、三氯蔗糖。但另一款乳酸菌饮料称“0蔗糖”,配料表中却有食用葡萄糖。

行业专家指出,各个企业自身定义的不同类型的“零添加”,给消费者的选择带来了不小的干扰。近日,“千禾0”事件引发关注,其股价连续4日下跌,市值蒸发近10亿元。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提到,“0添加”的小聪明比比皆是,严重误导和干扰消费者选择。

新规落地规范“零添加”。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修改单,新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明确提出,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预包装食品标签是食品的“身份证”,使用“无”“不含”等词汇时,其相应配料或成分含量应为“0”。等同于“不含”“无”的同义语包括“零(0)”“没有”“0%”等,同时,不得使用“不添加”“不使用”及其同义语等词汇。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朱蕾表示,“不添加”只是对于生产过程的描述,与食品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含量并不完全等同。为了让企业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已经印制好的标签,同时有时间进行新配方研发,国家标准发布后通常会有“过渡期”,这个标准是2年。

此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也将与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同步实施,整体提升食品标签标注要求,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