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3月29日晚,小米SU7在高速路上发生车祸,导致3人死亡。事故引发社会对智能驾驶安全问题的关注。目前我国部分车型的智能驾驶功能已较为成熟,但智能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车企应谨慎宣传,避免误导消费者。同时,完善事故责任认定体系迫在眉睫。

  张硕文

  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高速路上发生车祸,导致车内3个年轻生命不幸离世。公开信息披露,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进入人驾状态,3秒后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引发严重车祸。智能驾驶安全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截至目前,事故原因及责任认定还在调查中,但这起事故却把“智能驾驶”推上热搜。经过多年的创新探索,我国部分车型的高速公路NOA(领航辅助驾驶)和自动泊车功能已从“能用”迈向“好用”,少数车型的城市NOA也开始进入实用阶段。这表明我国在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推广上又一次走在世界前列。

  然而,智能驾驶并不等于自动驾驶。按照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自动驾驶分为6个等级(0级至5级)。目前,市场上所有车企销售的智能驾驶系统均为辅助驾驶。消费者应正确理解智能驾驶的定义,避免被夸大宣传误导。

  全球关于智驾的定义、分级及对应功能较为复杂,普通消费者很难准确判断。在国内市场,车企对智驾的宣传大多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区别,部分车企夸大宣传效果,给消费者造成误导。此次事故再次引发对车企责任的质疑。

  3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呼吁企业谨慎宣传,要踏踏实实做好保障智能驾驶汽车安全性的系统工作,避免误导消费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也强调,目前的NOA还是L2级到L2+级的智能辅助驾驶,方向盘绝不能脱手。

  现实中,仍有不少车企将智驾宣传往“自动驾驶”靠拢,误导消费者。数据显示,2025年年底乘用车NOA渗透率将达到20%,智驾市场的安全问题愈发凸显。汽车行业无序竞争、虚假宣传等现象应及时“刹车”,以保障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安全。

  对消费者来说,需明白智驾技术应用的初衷是为了减轻驾驶员负担,提高驾驶安全性和舒适度,不能将其视为“替代司机”。同时,智能辅助驾驶事故的责任认定也较为复杂,完善事故责任认定体系迫在眉睫。

  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议加快推进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工作,明确智能驾驶汽车在事故责任中的划分原则,制定具体的事故责任认定边界与统一标准。

  汽车智能化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对提升人民群众出行体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追求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此次事故后,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智能驾驶领域的监管,完善法规政策,规范市场秩序。

  只有车企、驾驶者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强化安全意识,规范市场行为,完善法律法规,才能让我国汽车强国之梦每一步都走得更稳更坚定。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