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融资新规下定增升温转债遇冷,基金申报数量大幅下降
AI导读:
再融资新规实施后,定增融资规模持续攀升,转债募资规模大幅缩减,基金公司新布局的转债基金数量大幅下降。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定增与转债作为上市公司的重要融资方式,存在一定的此消彼长关系。
再融资新规实施后,定增融资规模持续攀升,而转债募资规模却大幅缩减。基金公司新布局的转债基金数量也大幅下降,从去年同期的13只减少到今年的4只。
转债类基金申报遇冷
数据显示,自今年2月14日再融资新规发布至6月6日,仅有3只转债类基金产品申报,且均为变更存量基金而来。去年同期,转债类基金申报数量多达13只,全年共16只。今年转债基金申报明显降温。
从转债融资角度看,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公开募集的转债数量为66只,同比增加11只,但发行总规模却同比减少了56.58%。相比之下,上市公司增发融资2932亿元,在股权融资中占52.79%,超过去年44%的比重。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定增与转债作为上市公司的重要融资方式,存在一定的此消彼长关系。再融资新规对增发的放开,叠加上市公司融资需求增大,导致定增占比提升,转债发行受到挤压。
海富通基金固定收益研究部总监莫迁认为,尽管转债发行受到短期挤压,但从绝对数量来看,转债发行仍在平稳增长,下半年可预见的新增转债发行至少有2000亿。长期看,定增与转债应齐头并进。
北京一位定增基金经理表示,近期上市公司申报定增预案规模增长迅猛,全年有望回归万亿规模。定增融资方式的猛增,对可转债融资方式形成挤压。
万家可转债基金经理陈佳昀指出,转债融资规模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比较基数较高。若剔除去年同期3只大规模银行转债,今年转债的发行规模与去年同期基本相当。转债扩容的趋势仍在持续。
从新成立转债基金数量看,近年来转债类产品成立数量波动较大。2015年至2017年,每年成立的带“转债”字样的新基金分别为2只、5只和3只;而在2018年至2020年,转债类产品成立数量分别为9只、5只、6只。
融资方式各有千秋
从上市公司角度看,融资方式、门槛高低是选择融资方式时的重要考量因素。不少公司倾向于定增方式,因其发行难度较小、节奏快,且新规后发行门槛降低。而发行可转债有一定财务指标要求,门槛相对高一些,后续操作流程复杂,不确定性较高。
陈佳昀认为,转债和定增各有优劣,不能完全互相替代。不同诉求的上市公司会采取不同的再融资手段。定增采取非公开发行方式,审批流程快,相对限制条件少,但一般有锁定期;而转债采取公开发行方式,无需上市公司事先寻找投资方,大股东可以较快地减持,且可以溢价发行。
莫迁分析,相比较而言,转债的发行门槛并不低,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有许多硬性要求。达到要求的企业采取转债融资会快一点。
从过去一年的业绩看,截至6月5日,55只具有可比数据的转债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2.7%。莫迁认为,未来转债市场仍有较多的投资机会。陈佳昀认为,市场对转债这类资产的关注度提升,转债投资策略日益多样化,投资人需及时适应市场变化。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